“陽光”負責人陳滔說起為辦這家民間慈善機構付出的代價,滿面辛酸。
在“慧靈”,孩子們雖然患有不同程度的 智障,但仍是接待外國旅游團的小“明星”。
□文/圖記者王麗張文
前不久,民政部發布了最新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將“政府推動”、“民眾參與”、“慈善組織實施”三方面進行合力,指出了未來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西安本地民間慈善事業也正在陣痛中發展———
“陽光”之困
盡管借力媒體呼吁,默默安守于南郊某角落的西安陽光智力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卻仍少社會關注。除了大學生們和一兩家企業的零星捐款偶爾帶來的一些生氣外,這個民間福利機構越來越身陷孤島。
這里有18個智殘孩子,完全寄養的封閉式教育模式使這里成為了他們的家。而在春節之前,如果他們的陳滔叔叔(康復中心負責人)還籌不到錢,無法為他們找到新的房子的話,這個家,他們也即將失去。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生意人陳滔不會接觸上這個群體,也不會“捆”在助殘事業上以至傾家蕩產,他的一雙兒女更不會從貴族式的封閉學校淪落為輟學少年。
“那時我們忙著做生意,女兒沒人管,聽說附近有一個學校,就把女兒送過去暫時呆著。”陳滔回憶,把女兒送到那個所謂的學校之后才知道,這個學校里的學生都是些智障孩子,此后,雖然女兒被接出來送進了貴族學校,但他卻和西安陽光智力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結下緣分。
5年之后的2001年,康復中心面臨資金難題,陳滔毅然投入十幾萬元積蓄,從創辦人蔡霞手中,接過這根愛心接力棒。為了照顧好這些孩子,陳滔甩掉了生意,把妻子也拉了進來。接手前,陳滔對全市民間助殘機構做了調查。當時,全市有近1萬名18歲以下的智殘兒童,而相應的康復機構卻只有三四家。憑著生意人的頭腦,陳滔考慮:“做這種事情雖然沒有太多賺錢的可能,但也不至于賠本。”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大大超出了陳滔的預料。
由于陳滔并不拒絕重度智障患兒,以至于同等收費條件下,運行成本急劇增高。當家長交納的費用———康復中心惟一的收入來源,不足以支持康復中心的正常運轉時,陳滔開始動用私人存款。接手后的5年多,陳滔用光了所有積蓄。
這期間,幾次迫不得已的搬遷更是雪上加霜。
2002年,為配合大雁塔廣場拆遷,康復中心從城市中心搬往城郊東三爻村一村民家中。2005年1月,房東要在原地建新房,康復中心二次搬遷。陳滔說,每次搬遷,費用都在1萬元左右。他不得不四處向朋友們借。而眼前,因為城市三環建設,康復中心在春節前又得面臨一場搬遷之痛。
“我已經沒有辦法了。”陳滔滿面沮喪地說。從10月初聽說要搬遷的消息開始,他就一直處于緊張和不安之中,因為他已沒有實力再經歷一場折騰,沒有錢,找不到新的去處,這些和他生活了幾年的孩子們就得離開,康復中心也將不復存在。
陳滔說,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每一天都活得提心吊膽,“我最希望有人來看看這些孩子,不要什么幫助,來看看我們就好。只要有人來,哪怕打我一頓都行。”
“慧靈”的希望
采訪中,記者被另一家名為“慧靈”的NGO(非營利組織)所吸引。這里有著和“陽光”一樣的眾多智障孩子,但由于其擁有來自國外基金的投入和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慧靈”在目前的西安同類慈善機構中,呈現出最好的運轉局面。
12月中旬的一個清早,在我市北城墻根一個天主教堂后面,記者找到了西安慧靈智障人士服務工作站。此前,記者了解到慧靈機構在廣州、北京等地的慈善行業中知名度較高,是一個有著15年智障人士服務經驗的民間非營利組織。
找到西安慧靈的負責人張麗宏女士時,她正在辦公室搓著雙手生爐子。“我們用電負荷小,為了讓孩子們不受凍,空調給他們開,我們生爐子,要一起用空調,就該停電了。”她無奈地說。
據她介紹,西安慧靈成立于2002年8月,是一家通過西安民政局注冊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初期由于和天主教西安教區社會服務辦公室的合作,使其首先得到了在糖坊街開展服務的寶貴場地資源,同時,他們還得到了德國一家基金會的資金支持,活動伊始,管理和服務諸方面的先進理念就讓他們呈現出了非常專業化的一面。
然而,在種種專業化的背后,他們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仍是資金來源問題。工作站現在每月服務成本約為2萬元,每年成本為25萬元左右。收費標準為住宿服務460元/月,日間活動260元/月。沒有政府的任何經費支持,72%左右的經費都需要依賴于基金贊助、個人捐款、公司資助和籌資活動來解決。盡管德國基金會方面對他們現狀表示滿意,也從來沒有在資金上有過任何拖沓之舉,但隨著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該基金會和慧靈總部、包括西安慧靈自身都期望著有自籌資金、靠自身條件生存發展的一天。
“根據這個目標,也為了更好促進輕度智障人士的康復,我們推出了特色旅游團接待的項目,讓那些輕度智障的孩子出面接待世界各國來西安旅游的團隊,其中有手工藝品制作、有文藝表演。”張麗宏說,工作站從今年3月份開始這個項目,當第一個來自美國的團隊被患有各種智障疾病的孩子們制作的精美手工藝品吸引時,她和她的同事們知道,這個嘗試必將成功。“雖然每個像手機掛鏈的小東西不值多少錢,孩子們的文藝表演也未必精彩,但作為智障孩子,他們的確很棒。”張麗宏說,由于文化理念的不同,外國友人尤其看重這種精神品質,所以每有旅游團隊來,孩子們在被肯定中都會特別高興,“他們每人每場表演會給予5元左右的出場費,錢不多,但對缺少關愛的他們而言,那是被肯定和贊許的標志。”
與此同時,“慧靈”機構還會得到一筆接待報酬,錢不多,但總算走上了自我發展的路子。
“婆婆”何處尋覓
很明顯,和“慧靈”發展順利的三年征程相比,陳滔的“陽光”就坎坷了很多,其中最讓陳滔頭疼的是這個叫做“陽光”的機構找不到一個出面出力的“婆婆”———上級主管部門。從1985年蔡霞創辦“陽光”到2002年陳滔接手,盡管媒體和社會對這個草根性質的慈善機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蔡、陳二人卻一直不愿提及機構合法卻尷尬的身份。
“1996年3月,我向市殘聯提出創辦這個機構,他們讓寫一個可行性報告,經過他們研究后作出了準予創辦的批復,但嚴格限定了資金、時間和法定代表人。”“陽光”創辦人蔡霞告訴記者,他們當時為能注冊到雁塔區殘聯著實高興了一陣子,因為同時期幾個類似性質機構找不到上級掛靠單位,至今都沒有一個合法的身份。
然而,身份合法了卻未必能保證機構順利運轉。從2001年機構遭遇資金困難開始,陳滔幾乎傾家蕩產卻無回天之力,康復中心的境況一年差于一年。從今年10月份開始,為了能讓18個孩子不因機構所在地拆遷而喪失居留之所,不愿意求人也不愿意給政府添麻煩的陳滔第一次走進了政府的大門,他期望政府能伸出手來幫他和這些孩子們一把。然而,區殘聯和街道辦對這個具有殘聯批復予以支持的合法機構的答復卻是模糊的。陳滔告訴記者:“我找了幾次區殘聯,他們卻說對于私人辦的這類機構,政府只給政策支持,不予資金支持。”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劉瑩老師長期關注民間慈善事業發展。她說,按照國外和我國北京、廣州等地的經驗,以及國家慈善事業發展的規定看,類似的民間慈善組織理應在各級民政部門進行注冊。在她看來,有著國際背景的“慧靈”能夠在市民政局注冊、“陽光”盡管步履維艱但仍有雁塔區殘聯一紙認可證書,都已相當幸運,“目前在西安,還有好幾家民間慈善機構仍沒有合法身份,不是不想合法,而是找不到‘婆婆’,沒有哪家政府部門愿意接管。”
負責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市民政局社團登記管理處應處長告訴記者,民間慈善組織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以前,必須先找一個業務主管部門。這個有“婆婆”身份的業務主管部門主要履行平常業務的監督管理職責,而民政部門只負責登記、年檢和相關政策宣傳。
但事實上,這個作為“婆婆”的主管部門并不好找。
西安“慧靈”負責人張麗宏向記者講述了本市另一家機構尋找主管部門的經歷。由于該機構主要從事智殘兒童康復工作,其業務涉及教育、衛生和民政多重領域,在尋找主管部門時,先后找了教育局、衛生局和民政局多家單位,但最終沒有哪個“婆婆”愿意要這個草根性質的“媳婦”。
“之所以設置掛靠單位這個門檻,民政部門應該是出于這種辦法更便于管理的想法,但根據目前情況看,這在客觀上卻給民間慈善力量的發展設置了障礙。”劉瑩告訴記者,現在這種身份讓這些福利機構很難立身,因為要得到境外資金和項目援助就必須要非營利機構的合法身份。
“第三條道路”的合力是方向
據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的情況,目前我市像“陽光”在該局注冊過的民間慈善機構約有十余家。而記者走訪了解發現,如果算上掛靠在殘聯和工商部門的同類機構,盡管它們身份、作用以及運轉情況差別很大,但仍可呈現出本地慈善事業在發展中“民間力量”崛起的特點。
針對此,學者劉瑩說,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樣,目前西安有很多民辦或私營的福利事業,應該說都是具有非營利性質的,但這僅僅是近兩三年的事情,是社會進步的一個表征。而且這些草根性質的福利機構發展態勢很好,同時因為NPO(政府的社會福利機構)有財政保障,所以政府所有的社會福利機構發展也不錯。
“但隨著社會進步和‘小政府大社會’的趨勢,讓政府去管理這么多的民間組織,精力顯然不夠。而國外一般是政府出錢向NGO購買服務,因為其專業化水平高,又秉承以人為本、以案主為本的專業服務理念,可以幫助政府解決很多社會矛盾,加上目前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和科學發展觀的大背景,事實上為民間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平臺和空間。”因此,她認為,從國外民間慈善事業發展規律看,政府目前要做的事情就是降低門檻,加強行業自律,以便盡快實行獨立第三方的評估與公示制度。而這種趨勢最終發展的方向,從民間慈善機構的“身份證”看,就應該是工商執照身份和掛靠殘聯身份轉變到民政注冊上來。
在上月末舉行的中華慈善大會上,民政部發布了最新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06-2010)》,在提及今后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合力時,將“政府推動”、“民眾參與”、“慈善組織實施”三方面放到了同一層面進行闡述。
劉瑩說,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政府與民間一起“搭臺唱戲”,指出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第三條道路”方向,勢必預示著中國未來慈善事業,特別是民間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春天的到來。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