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的捐款引發了執著的尋訪,但7年來,想說聲“謝謝”的人們依舊不知道“順其自然”姓甚名誰、以何為業。日前,寧波市慈善總會宣布停止尋找“順其自然”。或許,這將永遠是個謎? 但這位(些)神秘慈善家的行為,正為這座城市慈善事業的“隱形”旋風積聚著更大的能量。
1999年,寧波慈善總會收到“順其自然”第一筆善款和來信。 “順其自然”的捐款風格:空地名和“冤枉”的匯費 2005年12月1日下午一點鐘,一名女子走進寧波市中山西路郵政大樓,她來到2號服務臺,熟練地填寫了一張匯款單,將25萬元人民幣交給了工作人員。 “很明顯,錢是剛剛從銀行里取出來的,每捆錢上還標有銀行的工號。”處理這筆匯款業務的許小姐回憶起這一細節。她接下來發現,這筆高達25萬元匯款的收款單位就在附近的西河街。 “你直接送過去吧,“打的”也就8元錢,可以省下一筆手續費。”許小姐好心地建議。按照規定,手續費得250元。但對方微笑著回答了一句:“沒關系,就這樣匯吧。” 這是“順其自然”第7次來赴與寧波市慈善總會的“約會”。1999年12月,成立剛一年的寧波市慈善總會發起第一次“慈善一日捐”活動,喚來了“順其自然”的第一筆捐款。從那以后,“順其自然”都會通過郵局把善款和郵政匯款收據復印件寄給慈善總會。 “匯款的署名在變化,前5次用‘順其自然’,第6次用‘順其’,這次又換了‘其然’,但根據我們對‘順其自然‘捐款風格的分析,他們就是同一個人——‘順其自然‘。”寧波慈善總會會長項秉炎說。 寧波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清晰地記得收到“順其自然”第一筆捐款時的情形,“太興奮了,因為那是首次‘慈善一日捐’活動中個人捐贈數目最大的一筆款項,5萬元。”好奇的工作人員想“按圖索驥”,結果發現匯款地址“江東路1號”是空地名。第二年,匯款地址變成“鄞縣大道8號”,同樣是空地名。……2005年,匯款地址“寧波中山西路8000號”,經查,中山西路最大的門牌號碼為1028號。 江東百丈郵政支局、海曙區芝蘭郵局……工作人員想從這些善款的發出郵局獲得線索,結果卻更糊涂了,“頭兩年是個30歲左右的女的,身材修長,挺秀氣,后來又成了30來歲、持寧波口音的男子。這次又是個年輕女子。” 令他們印象最深的是同一個細節:從郵局到慈善總會所在的西河街很近,步行只需一二十分鐘,工作人員勸捐款人自己送過去,而捐款人總是微笑著,堅持要花上一筆“冤枉”的匯費。
在“順其自然”的影響下,參加慈善捐款成為街坊鄰居的一種“時尚” 缺席的“主角”七年捐款超百萬元
而直到“主角缺席”事件發生后,“順其自然”才真正成為寧波市家喻戶曉的“名人”。 原寧波市市委書記、現任慈善總會會長項秉炎向記者介紹了這件事。“順其自然”在有一年匯款后提出一個要求,希望能用這筆錢幫他(她)在貧困山區建造一個小學,來幫助那些上學有困難的孩子。 派去選址的同志在革命根據地——余姚梁弄四明山山區里找到了一個村子,條件比較困難,教學條件也差。方案也很快確定下來:學校選用余姚梁弄鎮原先的小學,“順其自然”匯來的20萬元將用于新建一棟“仁慈”教學樓,安排車輛將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接到鎮里來上學。 “這樣,既利用了原先的師資,還解決了更大范圍內貧困山區孩子的上學問題。但我們不知道‘順其自然’本人是否會對這個方案滿意,”項秉炎說,“只有靠媒體了。” 新教學樓的修建用了九個月的時間,這期間,慈善總會不斷通過電視、報紙向“順其自然”“匯報”學校的具體地址、工程進度和竣工時間。 教學樓快要竣工的時候,學校的師生們提出要求,想面對面地對捐款人表示感謝。慈善總會面對這質樸而又自然的要求,通過媒體再次發出呼喚,希望‘順其自然’能到那邊去看看。“我們想,也許他會因為這些孩子的心愿而主動走出來,”項秉炎說。這一次并沒有石沉大海了。在教學樓落成典禮的前夕,“順其自然”寫來了一封信,信里說“你們辛苦了”,然后“順其自然”又悄無聲息了。 屢屢尋訪未果后,項秉炎決定尊重“順其自然”的意愿,放棄揭謎。他對寧波市慈善總會其他工作人員說,“順其自然”雖然行善不圖揚名,但肯定非常關注善款是如何使用的,“我們要把這份愛心化作涓涓甘泉,去滋潤迫切需要關懷的困難群體的心田。”用“順其自然”的捐款建的校舍被命名為“仁慈小學”。2005年10月12日,慈善總會又在寧波大學舉行了“順其自然”助學金發放儀式,寧波大學和寧波服裝學院受助的百名貧困大學生表達了共同心聲:“今天我是受助對象,明天我將像‘順其自然’一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寧波慈善界刮起“隱形”風
“順其自然”很快成為寧波市民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寧波市的幾大媒體甚至共同在寧波網的直播室里,舉行了一場“呼喚順其自然”的對話節目。 人們揣測著“順其自然”的“隱形”動機。“我估計可能是企業家什么的,不然也不會那么多資產可以捐出來。”“是有一些其他歷史原因吧,上代人或者是以前有什么,有需要還債的,需要向社會做福利方面一些事情來補償。”對著媒體,群眾這樣描繪著自己心中神秘慈善家的故事。
在2005年的募捐活動中,寧波市慈善總會鎮海慈善分會收到了一位中年男子的捐款108萬元,除了說“我想回報社會”、“我想為困難群眾做點好事”、“我想為下一代作出榜樣”,他始終沒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和職業;一位熱心人士從銀行匯出善款10萬元,當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去銀行核對賬戶時,才發現有這樣一筆捐款,卻不知捐贈者是何人。 此外,還有更多化了名的“順其自然”——欲援助失明者和白內障患者的,就寫“任(迎)光明”;欲幫助貧困學生解決讀書困難的,就寫“朱(助)學”;欲幫助生命垂危又拿不出醫療費用的患者的,就寫“朱藝(助醫)”…… 據了解,到2004年,成立于1998年的寧波市慈善總會已募集善款近兩億元,整個寧波市共募集善款四億多元,占浙江省全省善款的40%多。2005年1月至11月底止,寧波市慈善總會及各地分會共接受善款4537.7萬元。 2005年,“順其自然”入選“中國最具影響力的100位慈善人物特別獎”,而主角一直沒有露面。寧波市慈善總會會長項秉炎表示,“慈善事業的基礎是募捐,目的是扶貧濟困。盡管‘順其自然’本人并未出現,但每一個熱心慈善事業的人都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是所有那些關心貧困群體、樂于助人的人的共同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