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起農民傷為何一再出現
2012年06月14日
因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謠言導致農民遭受巨大損失的事情已經發生過多起,去年的“毒香蕉”、“膨大劑西瓜”傳言都使一些農民受重創。這次“躺著中槍”的是浙江余姚、慈溪等地的楊梅。“謠言起農民傷”一再出現,值得全社會反思。
13日,在網上發布“浙江余姚慈溪楊梅噴灑膨大劑”的余姚男子劉某承認其微博內容失實,楊梅噴灑膨大劑只是他的主觀臆想,自己并沒有進行求證。幾天前他吃到父母從市場買來的楊梅,發現個頭比往年大,且擺放一夜沒有腐爛,懷疑楊梅被噴灑了藥水,于是他發布了“浙江余姚、慈溪楊梅噴灑膨大劑”的微博。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每個人的健康,需要社會公眾的關注和監督。目前社會公眾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普遍感到憂慮,質疑之聲四起。正是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讓一些食品安全問題被揭露出來。但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既要“大膽假設”,更要“小心求證”。農產品一頭連著消費者,一頭連著農民,如果憑空造出安全問題,給農民造成的將是致命的打擊。
“轉發即態度”,網絡時代,謠言、傳言的威力被放大,需要每個人管好自己的鼠標。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子虛烏有的事情被傳播幾遍以后,大家就可能信以為真。部分網民懷著“寧可信其有”的心理轉發和評論微博,殊不知這小小的舉動,可能導致農民辛苦一年的所得付之東流。
事實上,此次“浙江余姚慈溪的楊梅噴灑膨大劑”消息一出,相關政府部門就組織專家赴兩地調查、取樣檢測,發布檢測結果,但顯然謠言、傳言更有市場。“謠言起農民傷”背后,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的缺失和由此造成的“食品不安全幻象”。相關部門的調查、辟謠反而“越幫越忙”,最終謠言、傳言占得上風,造成社會恐慌、產業受損、農民遭殃。
當然,讓謠言不再起、農民不再傷,治本的辦法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如果社會公眾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再憂慮,鏟除了造謠的土壤,“楊梅噴灑膨大劑”之類的謠言也就很難傷到農民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