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蘋果可以有
2012年06月15日
一枚蘋果,從開花到結果,最終到消費者手中,會有怎樣的經歷?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今天,我們送入口中的蘋果,是否真正可以“綠色”、安全?帶著疑問,記者近日走訪了著名的蘋果產地山東煙臺進行實地考察……
“食品鏈”模式讓蘋果“由內而外”環保升級
煙臺是中國主要的優質蘋果產區。當地的農戶種植經驗豐富,配套設施完善,有成熟的蘋果產業鏈。然而記者在山東煙臺蓬萊大辛店鎮大二甲村了解到,以前,由于農戶缺乏專業的技術指導,蘋果產量和品質難以保證,果農對自身和環境的保護意識都有待提高。村民鄒仁合告訴記者:“過去,賣農藥的小販一來我們就買一大包,我們也不懂,賣藥的給什么用什么,有假的也不知道。”據了解,大二甲村有365戶果農,全部以種植蘋果為生。以前,果農不但收入不穩定,農藥中毒事件也時有發生。而現在,情況已有所改變。
2011年,由拜耳作物科學、北京艾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鑫榮懋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食品鏈項目”在大二甲村設立了基地,果農通過村合作社自愿參與。對于參與項目的果農,拜耳負責根據當地氣候以及病蟲害特點提供植保解決方案并為其提供植保產品;艾物負責植保產品的發放以及輔導和監控果農按照標準操作規范執行;鑫榮懋則負責收購蘋果并直接供貨至大型商超。
加入“食品鏈項目”的果農除了要按照約定嚴格執行項目規范操作外,還要定期接受拜耳技術專家為他們提供的專業培訓。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鄒仁合去年用一半的果林加入了“食品鏈項目”,今年他已把全部果林加入到了項目中。他說:“以前我們一年要噴12-13次農藥,現在最多用10次。以前我的果林能產30%左右的一級果,現在能達到40-50%。”大二甲村村長鄒廣利告訴記者,目前四分之三的村民加入了“食品鏈項目”。通過大量農保和環保知識的普及,大二甲村的很多果農都成了“土專家”。
據拜耳作物科學產品及環境安全經理蘇青云博士介紹,以往果農田間勞作用水量很大,現在通過培訓和使用拜耳專用噴嘴后,節水量達到30-50%。同時由于噴嘴的防漂移設計,有效減少了農藥對土地的污染。在前往“食品鏈項目”基地的路上,記者看到廢棄的農藥包裝被隨意丟在路旁。而在大二甲村和附近的臧家夼村的“食品鏈項目”基地,記者在田間地頭見到的是“農藥包裝回收池”,白色的回收池上用醒目的紅字寫著“保護環境愛我家園”。食品鏈項目要求果農用藥后要三次清潔包裝袋,并將其放入回收池內,以減少農殘對水源、土地、牲畜以及人的危害。蘇博士說:“食品鏈項目目前覆蓋到了2000多畝果園,110個村、800個農戶正在按要求實施生產。我們希望通過食品鏈項目能夠產生波浪效應,影響越來越多的農民改變以往的做法,并最終達到國際認可的‘Global GAP(全球良好農業操作種植規程)’的標準。”
“食品鏈項目”改變了以往農民種什么消費者吃什么的生產模式,消費者對于食品的品質要求形成商超收購產品的標準,從而拉動整個鏈條的健康運轉,真正實現了“農超對接”。負責收購蘋果并為沃爾瑪等零售商供貨的鑫榮懋公司經理白峰告訴記者:“經檢測,‘食品鏈項目’基地的紅富士蘋果農殘均達標,且多數實現了零殘留。”
標準化種植讓安全環保問題迎刃而解
走進位于蓬萊園藝場的拜耳標準化示范園,記者發現與大二甲村和臧家夼村果園的土地不同,這里的蘋果樹下綠草叢生。據示范園負責人彭永波介紹,這些黑麥草是蘋果樹害蟲天敵的棲息場所。沒有黑麥草以前,果園需要雇人鋤地,一年12遍;有了這些黑麥草,不僅省去了約每畝720元的鋤地人工費用,噴藥次數也由一年10次減為7次,同時黑麥草能減緩土壤水份的蒸發速度,草葉割掉后變成腐殖質,提高了土地有機質含量,有利于修復土地和改善蘋果根系的微環境。
記者看到在示范園里的每一棵蘋果樹下都有一個小噴頭。詢問后得知,整個園區采用了水肥一體的微噴灌溉技術,相對于傳統灌溉方式,可節約用水50%,而且,噴頭覆蓋直徑達到5米,蘋果樹的整個根系全部可以噴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可節省肥料約30%。園區3000多畝果樹只需要由一名工作人員控制,整個園區澆一遍水需要的時間也由原來的半個月減到目前的一周。
彭永波說,由于國外市場對水果的質量標準要求非常嚴格,園區的產品要想打入國際市場必須按照國際標準規范來操作。這個標準并非指產品最終的檢測標準,而是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操作標準。示范園2004年開始執行歐盟標準,2009年開始執行Global GAP。目前,其生產的水果已遠銷歐美和東南亞十多個國家。這里生產的蘋果已經實現了全程控制的可追溯體系,需要時,可查詢到不同批次蘋果產自哪個相應的地塊。
要做到全程可追溯的規范生產,相比示范園這樣的企業而言,小農戶的管理要困難得多。據艾物公司孫津安介紹,煙臺有240萬畝蘋果園,150萬果農,平均每位果農1到2畝果園。果農照料自家的園子雖然格外精細,但多年來養成了隨意用藥的習慣。那些隨意用藥的蘋果外觀與按照安全操作規范生產出來的蘋果并無太大差異,試想消費者又如何分辨自己送入口中的蘋果是否安全?只有對種植、收購、儲藏、運輸、零售各個環節的嚴格把控,才能確保我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為引導果農按照“食品鏈項目”要求規范操作,拜耳的農業專家首先實地考察果園制定一整年的植保方案;植保產品按標準量配比,在恰當的時候由艾物公司送到果農手中;隨后拜耳和艾物公司對果農田間種植進行監督和指導,隨時調整和優化方案,確保果品安全和品質。鄒仁合告訴記者:“他們定期給我們送藥包,指導我們科學用藥,他們還免費送防護服、手套和面具,按照他們的方法種出來的果子個頭大,顏色也好,收果子的價格也比沒加入項目的鄰居家的果子每斤高1-2角錢。好處這么多,我們當然愿意照做。”記者拿到的“食品鏈果農護照”顯示,果農生產的蘋果擁有和示范園生產的蘋果相同的田間管理記錄。
各環節受益讓蘋果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拜耳提供的資料顯示,在1950年,全球人口25億,人均可耕地面積0.52公頃;2000年,全球人口61億,人均可耕地面積0.25公頃;到2050年,全球人口預計達92億,人均耕地面積將下降至0.16公頃。提高農業產出比和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讓農業可持續發展已然是一個世界性話題。
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包含了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三個方面。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超市和零售商缺少對農產品生產源頭的控制,收購商缺少高品質的物流供應,農戶缺少專業的農業種植指導,這一系列問題導致種植作物品質不高,影響收入,生產、收購、消費諸多環節都無法得到滿足。
“食品鏈項目”已運作了四年,參與項目的各個環節均從中獲益:果農或農場生產總成本減少了約20-30%,收益增加了20 -30%;由于減少了中間環節,倉儲和運輸利潤也有所增加;零售商也以優惠的價格拿到高品質的產品。最終,消費者手中的蘋果真正實現了“綠色”。這種訂單式農業生產模式將各環節利益緊密聯系到了一起,提高了整個果品產業的價值,贏得了廣泛認可。
在環境和果農自身保護方面,蘇博士告訴記者,拜耳推行的灌溉技術實現了節水約30-50%,防漂移噴嘴以及噴霧技術減少了30%用藥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空氣和土壤等的污染,免費提供的防護用品也有效幫助減少了農藥對果農身體的損害。盡管如此,仍有許多環節需要改善。例如,蘋果套袋問題,據了解目前歐美和日本的蘋果樹已經不再套袋了。雖然一個紙袋只有0.02克的重量,但是全國3000萬畝蘋果樹全部套袋將消耗進口木漿700萬噸,試想多少森林將會因此而消失?再如農藥廢棄包裝問題,盡管項目田間建造了回收池,但是回收來的農藥包裝處理也是一個難題。經過評估,拜耳在不對使用者身體產生危害的前提下將一部分固體農藥的包裝制作成可降解的牛皮紙包裝,一部分包裝袋被送回工廠進行二次利用,還有一部分則送去水泥廠高溫焚燒,但是仍不排除有有害物質會在燃燒過程中擴散到空氣中的可能性。
記者截稿時,恰逢“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表示,農業部將“始終保持高壓態勢”,著力解決蔬菜水果茶葉禁限用高毒農藥、瘦肉精、生鮮乳違禁物質、獸用抗菌藥超標、假劣農資坑農害農等6個突出問題。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表示,“截至目前,全國共設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1196個,覆蓋了100%的省份、73%的地市和25%的縣(區)。”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已初步建立。顯然,政府態度堅決,消費者呼聲強烈,從事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各個環節必須立刻行動起來做出改變。“食品鏈項目”無疑值得借鑒,相信通過食品鏈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必能提高全國的農作物種植水平和產品品質,實現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讓端上我們餐桌的無論是蘋果、梨子還是其它鮮食水果和蔬菜統統都“綠”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