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熱血鑄就他人生命的盾牌
2012年06月15日
美好無關職業,無關貧賤,他們參與無償獻血,不是為了索求回報,只是著眼于內心樸實的信念。
在剛剛過去的五月,平凡的人帶給我們最多感動。而在六月,“世界獻血者日”這一天,通過媒體,我們再次看到了許許多多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有16年無償獻血超3萬毫升的河北農民于盈申,被稱為“最美農民工”;有瞞著家人獻血16年,藏獻血證如藏私房錢的武漢男子周敏;還有15年無償獻血110公斤的中山市律師林少杰等等。
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一腔熱血寫春秋”,用他們的熱血,鑄就了他人生命的盾牌。這是一個并不孤單的群體。例如,堅持獻血20年、家喻戶曉的“當代雷鋒”郭明義,以及更多的默默無聞者——回想一下四年前的汶川地震,以及去年溫州動車事故等,每次在發生重大災難時,我們都會看到大量熱心民眾連夜排隊獻血的感人場景。
美好無關職業,無關貧賤,他們參與無償獻血,不是為了索求回報,只是著眼于內心樸實的信念。作為長期獻血者,他們不可能不知道無償獻血機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如,社會上對“無償采血,高價用血”機制的質疑;再如,獻血者異地用血報銷存在的現實困難。但是,當一種行為不是出于功利,而是著眼于自身道德的完善時,外界于我何有哉?因此,才有了于盈申“約法三章”的自覺要求:不抽煙、不喝酒、不吃葷。而由內心的道德激發的行動,從來不是孤立的,所以于盈申還有志愿捐獻骨髓干細胞和遺體眼角膜、林少杰還有捐助困難群體超過10萬元的種種善舉。
道德行動固然來自內心的自律,但是,社會不應止步于道德呼吁,而應加緊機制建設。近日接連有兩則報道,一是衛生部宣布將逐步實現無償獻血異地用血報銷;一是北京本月擬出臺獻血者優先用血政策,釋放出了對無償獻血者尊重的善意。
政策的執行還有待觀察,需要強調,尊重還應該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上。包括對無償獻血的嚴格監管;盡量落實就近采血為獻血者提供方便;為無償獻血者出臺細致的關懷政策,保證其適當的休息權;嚴格防止突發情況下獻血飽和而引發的積壓浪費,等等。
尊重還應落實在我們的行動上。一方面,我們需要擴大宣傳,讓無償獻血理念更深入人心,讓更多人加入到奉獻的行列;另一方面,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高層官員、公務員群體也應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確立一個正向引導的社會氛圍。
正是許多像于盈申這樣的好人,讓我們對無償獻血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