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傘女孩”帶出的道德成本
2012-06-20
一張照片,一個雨天,一個女孩正在為乞討老人撐傘。她被長春網友稱贊為雨天最美的撐傘女孩。有點想不到的是,這個名叫曹笛的女孩竟然被所在餐廳開除了。(據6月19日《城市晚報》)
“上班期間不工作,打傘,我說你把傘給老人吧,她不干,就在那站著打傘。”這里大約可以看出餐廳對“撐傘女孩”的態度,至于餐廳稱開除是因為“表現不好”,恐怕是一種借口,而實質上更可能是撐傘的“后遺癥”。
現實中存在著一種“道德浮夸”——有人把善舉放到了極端的位置,認為所有的人和事,包括工作、法律甚至社會的一些基礎秩序,都應該為善舉讓步。這種觀點,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道德作秀,任此泛濫,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人,會把工作、學習等等放到一邊,有意到大街上尋找做好事的機會。而當沒有好事可做,或者可做的好事不夠轟動時,則有意去策劃一些好事,也稱“造好事”。
道德需要珍惜,但不應該浮夸,一個人的善舉和敬業不應該是矛盾的。因為做好事一時影響工作可以理解,但在日常的工作中,還是應該做到敬業。像“最美司機”吳斌,就做到了關鍵時刻和平時工作敬業的結合。但就“撐傘事件”來說,恐怕并不是“道德浮夸”的問題,因為我們并沒有證據表明“撐傘女孩”平時不敬業。餐廳開除“撐傘女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覺得女孩撐傘影響了工作。這是一種“道德成本”。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到道德的美麗,而沒有看到道德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比如我們贊美公交司機抱老人上車,可這是以增加全車人等待時間為代價的;比如我們贊美司機一路紅燈送病人,可這是以增加違章罰款為代價的……當這種成本由別人承擔時,我們認為是天經地義,一旦這種成本要由自己來承擔,哪怕并不大,可也表現得不愿意。拿這家餐廳來說,恐怕也希望生活在一個道德空間里,可一旦真碰到了,卻又考慮到了管理問題、成本問題。
或許“撐傘女孩”做好事的方式有點不妥。如果一位老人突然摔倒,給老人撐一把雨傘,完全展現了道德的美。但從圖片中看到,這位乞討老人,正穿著雨披。當時“撐傘女孩”正在工作中,如果這位老人真需要幫助的話,那可以采取其他幫助的方式,比如說把老人勸到一邊,或者把傘直接遞給他,這樣既不影響工作又體現愛心。對這樣的愛心方式,如果覺得不妥,在事后可以引導,但不應該通過開除來“踩剎車”。這樣做的后果,會給人帶來“好心不得好報”的聯想,一定程度上會讓愛心受傷,而這是我們不能接受的。
沒有哪個企業,希望自己的員工薄情寡義,沒有哪個人,希望生活在一個閉塞的空間里,必要的“道德成本”是應該承受的。或許“撐傘女孩”的愛心方式不當,甚至不排除她也有作秀的可能,但只要引導得當,又有誰敢說這位女孩不會愛心與敬業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