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農村資金“非農化”?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當前,大量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農村社會“空心化”,也引發了農村資金“非農化”,加劇了農村資金供需矛盾:一方面農村生產資金短缺和農民貸款難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大量農村資金“逃離”農村,通過銀行、民間高利貸、非法集資、賭博、六合彩等途徑流入非農領域,造成農村軀體“貧血”和發展萎縮。
因此,解決農村資金短缺矛盾,要消除“等、靠、要”思想,把著力點放在農村本身,想辦法留住農村資金,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留住農村資金應通過轉變“四種方式”、開鑿“四條通道”等措施來實現:
轉變社會支農方式,開鑿資金流入通道,使農村成為資金的“蓄水池”
即轉變政府傳統支農方式,從單一扶貧救濟、撒胡椒面的方式向資金與項目并重方式轉變,大力提供和扶持有市場潛力和規模效益的特色農業產業項目,提高農業投入的收益率,激活農民投資動力;轉變政府推動方式,從實行單一惠農政策和農業補貼到政府與民間共同投資推動方式轉變,鼓勵民間資本用各種不同方式參與農村產業開發和投資創業,鼓勵農民用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入股經營,或直接用資金投入,讓農民資金用在當地,緩解農村資金短缺矛盾。
轉變金融改革方式,開鑿資金蓄積通道,使農村成為資金的“吸水器”
一是轉變原有金融改革“換湯不換藥”方式,無論把小額貸款公司改造為村鎮銀行,還是設立農村資金互助社或農業專業合作社等,都應堅守“四道底線”:即真正把農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真正保證“三農”信貸資金需求;真正保證農村資金不“逃農”,真正以縮小城鄉差距為己任。
二是轉變原有信貸改革思維方式,在縣下農村設立政策性銀行直接吸納農民資金,為農民發放貸款;并規定縣域銀行吸收農村資金的一定比例通過補償方式轉入政策性銀行,直接用于“三農”信貸投放,使農村成為吸收資金的“天堂”。
轉變農業信貸方式,開鑿資金供給通道,使農村成為資金的“增值器”
即各級政府制定相應政策激勵涉農銀行轉變傳統擔保抵押信貸方式,大膽探索適合“三農”季節性、臨時性、及時性、層次性等不同需求的信貸投放模式,簡化程序,降低費用,優惠利率,拓寬農民信貸需求供給渠道。同時,各級政府部門引導農民生產合作,打破單一、分散的生產格局,實現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同時建立長效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提高農業投資效益,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使農業產業成為財富增值的重要途徑,使農村成為農民投資置業的樂園。
轉變政策催化方式,開鑿資金激勵通道,使農村成為資金的“孵化機”
即轉變中央政府對“三農”補貼方式,從直接資金補貼到資金與農業風險保障方式并重轉變,把“三農”補貼的一定比例直接用于農業產業項目投保,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把農業自然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程度,保護農民生產利益。同時,轉變各級政府原有農業信貸保障方式,各級財政相應設立農業信貸風險基金和農業信貸擔保公司,消除涉農銀行信貸風險和后顧之憂,提高信貸投放積極性,增強農村資金“造血”功能,使農村成為取之不盡的資金源泉。
轉變農民理財觀念,開鑿資金投資通道,使農村成為資金的“藏金洞”
各級政府部門重視農民理財觀念的引導,采取多種方式對農民加大投資理財知識普及力度,增強投資風險意識,讓農民實現四個自愿:一是自愿從高利誘惑中解脫出來,杜絕將資金投入非法集資、買碼等冒險領域;二是自愿加入農業專業合作社,將富余資金進行余缺調劑;三是自愿進行農業產業及服務項目的開發投入,擴大農業再生產;四是自愿加入農業專業公司,以資金參股,藏資于農,并分享農業產業收益。如此,則能真正留住農村資金,也才能有效緩解農村資金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