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益慈善組織亟待專業化
2012年06月27日
“2011年中國社會實際經歷了一場廣泛深入的現代慈善思想解放運動。”郭美美事件“凸顯了公眾對于公益慈善的公共管理體制不滿,背后反映的是中國進入社會開放時代對社會管理和創新的需求。”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27日表示。
27日在京舉行的中國女性公益慈善論壇上,王振耀和他的同行們深入討論了中國公益慈善組織的專業化之路。在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引發關于中國公益慈善組織的質疑和聲討后,這一命題的解決變得越來越迫切。
從1981年中國第一家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出現至今,中國已有各類基金會1500余家。但在部分基金會接受捐贈急劇增長的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基金會沒有捐贈收入。籌資方法單一、行政化程度高、部分公益組織公信力及影響力差,成為公益慈善組織發展面臨的瓶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秦國英對比歷年中美社會捐贈后發現,在美國個人捐贈比例超過70%,而中國公益組織的捐贈主體則是企業。這背后反映的是建立透明信息披露機制的重要性。她認為,不斷完善以媒體網絡發布、及時將捐贈信息落到實處、堅持財務公開、細化財務流向,是建立公益慈善組織公信力的關鍵。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也認同這一觀點。她說,基金會的使命和價值決定其要以公益項目的績效來向利益相關者負責。公益項目執行情況的優劣不僅事關基金會的公信力,而且也將影響慈善資源是否有源頭活水。她建議在越來越多的公益項目中引進第三方獨立評估。
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困擾不少公益組織發展的另一問題。曾在中國民政部工作多年的王振耀說,中國公益慈善組織還處于粗放松散狀態,公益慈善事業的整體水平和社會理念還停留在做好事、增加道德修養的層面。日益發展的中國公益慈善業需要大量的高級管理者,外國許多政要、企業高管卸任后都從事慈善事業,他們具有巨大的募資能力。而中國退休政府領導人、企業管理者進入公益慈善領域則嚴重不足。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建議,中國應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如歐洲國家政府大量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美國的遺產稅制度、日本多項政策鼓勵民間組織和志愿者行為等來促進專業化的解決。
讓與會者欣慰的是,2012年4月,中國拿出中央財政2億元人民幣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王振耀認為,這開歷史先河,其示范效應遠大于數字本身。中國的公益組織要得到長足發展,必須走專業化之路,這需要政府發揮引領作用,動員更多公眾、企業的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