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免費不妨學學杭州
2012年06月28日
書籍是精神食糧,圖書館就是熏染和改變人性的地方,既然承擔了這個責任,就要允許那些急需改變的人們成為這里的讀者,這個過程中,既需要讀者間的相互包容、影響,也需要圖書館的合理引導和規(guī)范。
據中國之聲報道,文化部日前表示,今年年底之前,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將全部實現向公眾免費開放,中央已將“三館一站”免費開放經費列入制度性預算當中。這個消息讓人想起兩個問題,首先,免費開放后圖書館是否服務措施還能跟得上,另一個問題是,怎么處理進館門檻降到最低帶來的麻煩?
之前,很多地方都把圖書館免費開放之類的舉措,列為當地的文化政績,但接下來的問題是,因為免費開放,沒有足夠的財力購置所需報刊書籍,讀者也便逐漸減少,由此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huán),這樣的免費開放圖書館很快就成了擺設。由此想到,這次全國范圍的圖書館美術館免費開放,怎么能從資金上對這一公益事業(yè)有足夠的補償,避免這類場館在不久的將來為了籌措資金而出現變相的功利項目,使閱讀真正成為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生活習慣。另一個問題是,既然是免費開放,就意味著要接納社會各個層面的人群,素養(yǎng)、身份可以參差不齊,這也是不少人擔心的。
杭州圖書館是我國第一家秉持“平等、免費、無障礙”理念的圖書館。當時,杭圖新館免費開張后,也吸引了乞丐和流浪漢進去看書、納涼、休息,引起了一些讀者的不滿,有人向館長抗議:“圖書館怎能讓乞丐進入?我們不愿和乞丐一起看書!”這位館長的回答是:“我無權拒絕乞丐進入,但你有權選擇離開!”此語一時成為美談。據悉,杭州圖書館對進館閱讀的乞丐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洗干凈手之后再看書。
就在一個多月前,我去了杭州圖書館,只感到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看到了認真閱讀的面孔。我問那里的服務員:你們看書得多方便呀?他們告訴我,他們根本沒時間看書,每天都要為每個入館的人做引導服務,其中包括糾正不良的甚至干擾他人的閱讀習慣,我想一定還包括對乞討人員的特殊服務吧?就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忙碌,人們擔心的入館人員素質不齊引出的問題沒有發(fā)生。
書籍是精神食糧,圖書館就是熏染和改變人性的地方,既然承擔了這個責任,就要允許那些急需改變的人們成為這里的讀者,在這種氛圍中逐漸提升自己,這個過程中,既需要讀者間的相互包容、影響,也需要圖書館的合理引導和規(guī)范,杭州圖書館是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