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應常態公開科學壓縮
2012年06月28日
如果說,公開三公經費乃至行政經費是“陽光行政”題中之義,那么,科學合理地壓縮這些開支則是“科學行政”所求之一。
針對2011年中央單位“三公經費”支出93.64億元的消息,網言說什么的都有。有人說,怎么才這么點兒?有人說,怕是轉嫁到別的費用上去了。沒公開時,輿論呼吁公開。公開之后,有人質疑公開的數據。這或許一時令人難以適應,卻是信息公開環境下的必然現象。
人們在選擇相信前,總會通過質疑與拷問來“鍛造”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這已成為社會信任獲取的一條重要途徑。而經受“鍛造”的最好辦法,不是回避,也不是不理解,而是更詳細、更全面的公開。具體的、細節的,才是最有說服力的。
正因此,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中央部門要細化三公經費的解釋說明,公開車輛購置數量及保有量、因公出國(境)團組數量及人數、公務接待有關情況等,并公開行政經費支出情況。這些細化的數據出來后,人們會接受其中自認為合理的部分,而不是一股腦地質疑。
事實上,謝旭人在報告中還提到行政經費情況:經匯總,2011年中央行政單位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維持機關運行開支的行政經費,合計899.7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這是一個比三公經費更全面的信息公開,它的公開與細化,意味著政府在自身運行開支方面的費用逐漸走向全透明。
當三公經費乃至行政經費全面公開,并常態化之后,公眾才可能從總體上評價和衡量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所謂陽光財政、公共財政,其意義首先就在于納稅人對自己血汗錢的開支情況門兒清,并對開支是否科學、合理提出質詢,最終使公款的使用合乎其本義,不被揮霍浪費。
群眾總是希望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在政府運行開支上,希望越少越好。但在另一方面,要維持正常運行,很多開支是必要和必需的。希望與現實總會有距離,二者難以完全一致,但可以不斷靠近。
對于三公經費乃至行政經費來說,在全面、具體公開之后,還面臨一個實質性的焦點問題,即如何科學合理地壓縮開支。這既是群眾的期待,又是節儉理念的規約。同時,公眾還會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比較,看看各國政府的開支情況。固然,這種簡單的比較有時未必靠譜,但畢竟數據給人以最直觀的印象,應當直面。
如果說,公開三公經費乃至行政經費是“陽光行政”題中之義,那么,科學合理地壓縮這些開支則是“科學行政”所求之一。對于政府部門而言,科學花錢,尤其是在自身開支上少花錢,不僅關系政府效能,更關系政府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