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透明還需提速
2012-06-29
昨日,已淡出輿論熱點多時的中國紅十字會(以下稱“紅會”)又重回公眾視野,引發新一輪關注:
有再揭“瘡疤”的:民政部旗下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當天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核心數據顯示,2011年紅會接收捐贈約28.67億元,同比減少59.39%。
有表態鼓勁的:同日,紅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趙白鴿在《人民日報》發文暢談紅會的改革與發展。
盡管二者都未提及“郭美美”,但明眼人知道,又怎少得了她的身影呢——正因為受發軔于去年6月下旬的“郭美美事件”等的重創,紅會信任度長期降至冰點,個人捐款由此劇降,導致紅會去年接收捐贈同比減少近六成;而趙白鴿在黨報上談紅會發展,則是基于“郭美美事件”已過去一周年,在此關鍵節點須表明態度以提振公眾信心。
只不過,“揭過去瘡疤”與“憧憬未來”在同一天出現,也頗有“讓你來捧場、你卻來抵黃”的意味,畢竟,“理想再豐滿”,也禁不住“現實很骨感”的釜底抽薪。不期而遇的“撞車”,可能讓紅會與趙白鴿大感尷尬。
而更大的尷尬還在于,紅會去年底公布的財務報告稱“2011年全國各級紅會共募集款物41.98億元”,而今最新報告卻說紅會接收捐贈約28.67億元,相差懸殊,誰更真實?即便可能有統計口徑的問題,但一個是自說自話的數據,一個是第三方民政部所屬機構數據,公眾相信哪一個,不言而喻。
一個“郭美美事件”,讓紅會陷入全民信任危機難以自拔。為重樹公信力,一年來,有關部門和紅會付出了艱苦努力,如果最終證實紅會去年捐贈數據“造假”,屋漏偏逢連夜雨,紅會再失公信力,再如何努力,又有誰信呢?
當然,還有尷尬是,盡管紅會方面今年3月宣稱“我們正在開始走出信任危機”,但最新輿論表明,紅會似乎至今都未走出信任危機。
對“紅會去年接收捐贈同比減少近六成”,網民昨日跟帖如云,諸如“誰捐誰傻啊”、“可憐,居然還有人捐錢”、“反正我是不會再捐一分給紅會,要捐就直接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之類發言此起彼伏——原生態的網民聲音,折射出的是多數人仍不信紅會的社會情緒。
而最大的尷尬是,陷入全民信任危機的不僅紅會,凡有官方色彩的公益慈善機構都如此。中國人向有“吃大戶”的觀念,所以“彩票巨獎得主須捐款獻愛心”就成了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不捐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近期福彩5.7億大獎得主分文未捐,卻未激起輿論炮轟,相反,支持不捐款的竟占66.4%,要求捐款的僅占9.2%。出現如此反轉大戲,實則是公益慈善機構公信力缺失的最好印證。
“郭美美事件”后的一年,中國慈善在信息公開、捐贈透明度等方面的進步,確實前所未有(如民政部規定日常慈善捐贈15個工作日須公開,中國慈善捐助信息系統預計年內上線),但公眾漸行漸遠也顯示,公益慈善機構信息透明度方面的努力,還與公眾期望有很大差距,接下來還應有更多實際而具體的措施跟進。
現在的新現象是,公益慈善機構接受捐贈少了,點對點的捐贈卻多了;基于微博平臺的全民互動慈善形式“微慈善”近期更是風生水起、漸入人心,匯點滴愛心為暖人洪流。但不論是點對點捐贈增多還是“微慈善”成慈善新局,核心原因都是透明度高、便于監督。
公益慈善機構冷而民間慈善熱,顯見中國慈善不缺熱度,缺的是透明,而現在,更缺的是實現這種透明的速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