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討論稿:中國石油師編制淵源及沿革
2012-07-01

討論稿:中國石油師編制淵源及沿革http://www.yhcqw.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34734
(曾經38軍后輩張金成、楊新鐵、石嘉、楊抗美提出修訂意見)

  楊虎城十七路軍部隊衍化歷史久長,國內國際風云變化番號更迭頻繁。“十七路軍”是楊虎城所屬部隊鼎盛時期番號,沿用時間較長而且歷經歷史重大轉折。習慣上十七路軍也稱“西北軍”,與馮玉祥的“西北軍”卻完全是兩個系統,嚴格意義上說十七路軍應該叫陜軍。
1911年10月--1929年11月 轉戰中原
  
  楊虎城將軍締造和統率的這支部隊,淵源于陜西蒲城縣農民自發的互助互濟、反清抗暴的兄弟會組織。1911年10月23日,楊虎城率領部分“中秋會”會員,參加辛亥革命隊伍,編入秦隴復漢軍向紫山的向字營。1914年被編為蒲城縣東鄉民團而開始軍事建制。民國4年(1915)袁世凱復辟稱帝,東鄉民團參加討袁,后編為陜西陸軍第三混成團第一營,楊虎城任營長。兩年后,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陜西省于右任、井勿幕建立了靖國軍,響應護法。楊虎城率部參加了靖國軍,初為左翼第五游擊支隊,不久改編為第三路第一支隊,移駐于臨潼櫟陽鎮。
  楊虎城任陜西靖國軍第三路司令,護法戰爭失敗后北走陜北,暫時依附于陜北鎮守使井岳秀,編為鎮守使署補充第10團。1923年春,楊虎城率部駐榆林,期間有幸結識了榆林中學校長杜斌丞和共產黨人魏野疇,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民國l3年(1924)1月,楊虎城派代表去廣州,由孫中山介紹加入了國民黨。這年冬,楊虎城以陜北國民軍前敵總指揮名義,率部南下回師關中,與劉鎮華的鎮嵩軍及麻振武部在渭北作戰迭獲勝利。次年,楊虎城部編為陜軍第3師又改國民3軍第3師,與李云龍部生死與共,堅守待援8個月,直至11月28日西安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聯軍解圍,遙相援應了正在進行的北伐戰爭,是民國史上守城作戰的典型戰例。
  1927年初,楊虎城應馮玉祥的邀請,任國民軍第十路總司令,旋改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10軍軍長。5月,楊虎城以東路軍前敵總指揮名義率部東出潼關,參加北伐戰爭,受東路軍總司令鹿鐘麟節制,常和原國民聯軍駐陜總部政治部副部長魏野疇、原東路軍總部代表南漢宸,及原國民軍聯軍總部《革命軍入朝報》總編輯蔣聽松等共產黨人,一起討論研究國內外的大事。1928年秋,楊部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暫編第21師,赴魯南經過一段時間整訓后,楊虎城率部圍剿劉桂堂、顧震等匪部,連戰皆捷使膠東地區暫時得到安定。
  
  1929年11月--1936年12月 回師陜西
  
  1929年11月唐生智和馮玉祥聯合反蔣戰爭爆發,由于楊虎城率部新編第14師在駐馬店立下的戰功,促使反蔣的唐生智迅速覆沒,蔣介石于1930年2月8日擴編新14師為第7軍,新編第14師改稱第17師,楊虎城擔任第7軍軍長兼第17師師長。同年7月,蔣介石為了使平漢路各部出力,便對各將領加官進爵。其中楊虎城于7月22日被委任為第17路軍總指揮。
  1930年10月,楊虎城在占領西安后正式宣布就職第17路軍總指揮,同時他將所部擴編為三個師,自兼第7軍軍長,任命王一山為第17路軍總指揮,孫蔚如、馬青苑、馮欽哉分別擔任第17師、第58師、第71師師長(第58師和第71師在不久之后分別改稱陜西警備師、第42師)。一般視17師為楊的根基部隊。1931年日寇侵華氣焰囂張,時任三十八軍十七師師長的孫蔚如將軍說:“必要以熱血頭顱與強日拼命,非將倭奴驅逐國外(不可)”。
  1932年十七路軍的孫蔚茹17師升為38軍,馮欽哉58師升為第7軍,下轄17師、42師,另有4個警備旅(劉文伯、張鴻遠、張漢民、唐嗣桐)。此外還有西安綏署特務第1、2、3團,十七路軍總部騎兵團、特務營、教導營、衛士隊等。全軍共有七萬多人,42個團,十七路軍正式誕生,西安綏靖公署與十七路軍總部始終是兩塊招牌一套人馬。
  楊虎城在陜西執政期間,重視發展地方教育。他斷然壓縮軍費,撥出專款,作為教育基金,使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擴大了省立各中等學校學生名額;提倡學術自由,包括馬克思、列寧的著作在內,都可以公開講授;重視對青年的培養,資送了許多進步學生留學。他明知王炳南、江隆基、潘自力等人是共產黨員,仍信任不疑,送他們出國深造。楊虎城把水利和農林建設作為施政的重要項目之一。
  1936年8月以后,在楊虎城身邊及其領導的部隊中,已經形成一個與共產黨多層次、多渠道的聯絡系統。與中共聯絡的主要人員和組織是:中共中央代表張文彬;中共北方局南漢宸、王世英;中共中央軍委西北特別支部;從共產國際回國的王炳南。楊將軍給王炳南留下的最為深刻的一點是:“他相信共產黨,把自己和部隊的命運完全和我黨的事業聯系在一起。”
  1936年12月,駐扎西北的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率部發動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于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爆發西安事變期間,東北軍、十七路軍與紅軍所結成的軍事同盟,其對外曾公開其名義為“西北抗日援綏聯軍”,并組織有“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任弼時和彭德懷,左權等紅軍將領,南下陜西三原,幾天幾夜勸說17路將領顧全抗日統一戰線大局。
  西安事變后,十七路軍遭蔣介石分化縮編為三十八軍,軍長孫蔚茹。中共陜西省委派申敬之為38軍地下黨的特派員,楊曉初介紹申敬之以參議身份進入17師部隊。1937年6月29日,楊將軍被蔣介石逼迫出國進行所謂的“考察”。臨行之前,他首先特意邀請周恩來和南漢宸相見,暢談很長時間。隨后,又找部下趙壽山等人交談,認為“沒有同中共的合作,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系統地回顧了自己同共產黨歷來的合作關系。

1936年12月--1945年7月17日 浴血抗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7月8日,正在廬山受訓的趙壽山孔從州,聯名請纓抗日。1937年7月下旬第38軍的第17師(師長趙壽山)、第177師的529旅(旅長許權中),教導團(團長李振西)開赴前線,參加了保定、娘子關、忻口諸戰役。在河北的保定抗日保衛戰開始以前,周恩來和彭德懷趕到漕河車站對部隊講話。1937年,10月,趙部扼守山西娘子關外陣地雪花山,主動奪取陘井車站,繳獲敵人大量火炮物資,雪花山失手后退守砭驢嶺,十七師在傷亡慘重情況下與日軍血戰十五晝夜,兩萬三千人的部隊只剩下兩千七百人,得到戰區司令嘉獎。1937年10月,教導團開抵娘子關舊關。17日拂曉,日軍飛機大炮支援下猛攻,教導團堅守陣地3晝夜,擊斃日軍77聯隊長竹田進一郎以下約2000多人。全團傷亡官兵1800多人。忻口戰役中,529旅官兵在許權中旅長帶領下和進犯的日軍激戰14晝夜,使敵人無法前進。此次戰役。許旅和友軍一起殲敵千余人,使日軍坂恒師團大為震驚。
  1937年11月8日,17師所余官兵,輾轉來到黃河岸邊的山西離石縣磧口鎮,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與幫助下,趙壽山赴延安向毛澤東要干部,要了聯系的密電碼,進行了著名的“磧口整軍”。此后黨派大量干部進入17師,并按照毛澤東的指示辦訓練班培養干部。
1938年2月,衛立煌決定將六個團交朱德指揮,這里面就有17師和529旅共3個團,以后組成東路軍。17師和第529旅就駐扎在朱德和彭德懷的司令部旁邊,和八路軍一起掃清晉東南十幾個縣的日寇。
  1938年6月,在三十八軍基礎上組建三十一軍團,孫蔚茹為軍團長,下屬38軍與69軍,趙壽山任38軍軍長,李興中任96軍軍長。軍團組織96軍渡過黃河,38軍由太行地區轉戰中條山,回歸建制。
  1938年6月初,17師和81師奉命在日軍必經之地王屋山區阻擊來敵,中國軍隊誘使2萬日軍裝到口袋里面打,17師斷了日軍退路,在持續半個月的被包圍中僅靠空投維持給養。戰斗十分慘烈,雙方幾度肉搏,陣地多次易手,將士們不吃飯不喝水拼刺刀,有四五十次都被17師打退。17師98團一營長呼品一,帶領全營200名戰士在王古垛河谷戰斗中,英勇殺敵壯烈捐軀無一生還。王古垛河谷斃敵800余人,俘虜200余人,老虎頭以西康家山、南陽圈一線斃敵1000多人。后日軍增兵1萬5千才解除圍困,戰役后日軍把王古垛河谷戰役的教訓列入陸軍教程。
  此后,以3萬多名“陜西冷娃”為核心力量的31軍團全線開赴中條山,他們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里,歷經慘烈的“永濟血戰”、“六六戰役”、“望原會戰”等,用鮮血和生命挫敗日本鬼子10余次掃蕩。血戰永濟中,17師補充團102團團副楊法震、教導團團副魏鴻紀犧牲,教導團三營營長張希文和該營官兵全部殉國。“六六戰役”中,177師新兵團有800多名壯士因彈盡糧絕,被日軍逼上黃河崖邊,高呼口號,集體跳崖,壯烈犧牲。在望原戰役中,38軍馬勤動排為阻擊敵人,全部犧牲在陣地上,其高齡老父馬吉普為犧牲兒郎搬骨的故事,激勵著每一個抗日軍人。望原戰役以后,當地百姓鋸開古槐樹寫上每一個烈士姓名,立碑紀念。
  部隊在中條山用生命和鮮血抵御日寇11次掃蕩,兩年半使日寇不能前進一步,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被衛立煌將軍稱為中條山的鐵柱子。蔣介石怕他們變成八路軍,寧肯丟掉中條山,也要把這個部隊換到河南,這個部隊離開六個月后,蔣介石換上去的近十幾萬嫡系部隊就把中條丟掉了。進入河南抗日戰場以后,該部血戰河洛,收復鄭州,在邙山封圍日軍,鴻溝和虎牢關均進行殊死惡戰,無論在滎陽,鞏義,偃師,中州戰場各處不僅留下陜軍將士血染的沃土,而且這支部隊把自己的口糧節約下來并籌款從陜西購買大量麩皮用火車運來救濟災民,和人民魚水相融。 至今滎陽蘇寨的老百姓還把這支部隊的將領供奉在自己的家族祠堂里面。

1945年7月17日--1952年8月1日 進軍陜南
  
  1945年7月17日,第38軍第17師2000余人于河南省洛寧縣故縣鎮起義,后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仍稱第17師。17師抵達豫西后,毛主席、朱總司令特意發電報慰勉歡迎他們,并任命張復振為17師師長。10月參加上黨戰役,隨后參加邯鄲戰役。1946年5月,第38軍副軍長孔從洲率第55師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起義,仍稱第55師。9月13日,晉冀魯豫軍區以第17、第55師編成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孔從洲任軍長,汪鋒任政治委員,列入晉冀魯豫軍區建制。毛主席給予這支部隊高度評價:“原楊虎城部三十八軍是我黨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典范雖然形式上是國民黨編制,但實際上三十八軍地下黨組織是按照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改造建設部隊的,廣大指戰員同日蔣進行了艱苦的斗爭。”
  1948年4月,第55師與豫陜鄂軍區第3軍分區合并。5月,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6月7日,第4縱隊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第17師組成陜南軍區,屬中原軍區建制。劉金軒任司令員,汪鋒任政治委員,陳先瑞任副司令員,李耀任副政治委員。下轄第12旅、第17師和兩鄖、商洛軍分區。
  1949年5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陜南軍區所屬第12旅、第17師于湖北鄖陽縣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軍領導和機關由陜南軍區兼任。劉金軒兼任軍長,張邦英任第一政治委員,汪鋒兼任政治委員,陳先瑞兼任副軍長,李耀兼任副政治委員,薛克忠兼任參謀長。原轄第12旅第34、第35團和第17師51團合編組成第55師,符先輝任師長,張明任政治委員。第12旅第36團和第17師第50團、鄖白獨立團合編組成第57師,張復振任師長,張文彬任政治委員。19軍全軍共1.5萬余人,改編后,隸屬第2野戰軍建制,暫歸第1野戰軍指揮。
  同年11月中旬,19軍57師在第2野戰軍編制內,配合第1野戰軍第18兵團行動,連克十幾座縣城,陜南全部解放。至1950年6月底,殲滅國民黨鄂豫川陜綏靖公署主任王凌云以下1.7萬余人,基本肅清陜南地區的匪患。與此同時,第19軍積極響應中央軍委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開荒17萬畝,修水渠1萬余米,開辦工廠、作坊110多所,為支援國家建設做出了貢獻。
  1950年底,陜南軍區撤銷,第19軍移防西安兼陜西軍區。劉金軒任司令員,馬明方任政治委員。19軍是我軍少數幾支在獨立方向作戰的部隊,在開辟豫西和陜南根據地及襄樊、淮海戰役中表現突出,該軍以其獨特的戰斗經歷及赫赫戰功贏得了全軍的尊敬。
  1949年5月,第19軍57師師長張復振,率領部隊隨大軍挺進陜南,經過白河、馬盤山、牛蹄嶺等多次戰斗,解放了陜南進入漢中,兼漢中軍分區司令員,領導部隊發動群眾,開展反霸、肅特和剿匪斗爭。
  從1949年12月到1951年,57師共俘斃土匪1700余名,擴建地方武裝獨立營11個,組建民兵81000人。陜南解放后,為了保障我軍入川通道的暢通,57師全體官兵繼續發揚我軍機動靈活、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和連續作戰的優良傳統,展開了徹底肅清匪患的戰斗。在2年多的剿匪戰斗中徹底消滅了號稱“十萬地下軍”的匪患,使陜南廣大民眾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在反霸剿匪的同時,張復振認真貫徹毛主席關于“彌補國家財政不足,醫治長期的戰爭創傷,軍隊必須生產”的號召,率領全師行動起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為國家創造財富,造福地方人民。1年多時間,開荒44935畝,修筑水渠4950米,生產糧食290余萬斤。“大生產運動”,不但進一步鍛煉了軍隊頑強的戰斗意志,而且更加密切了軍政關系,增進了軍民團結。
  
  1952年8月1日-- 奠基石油
  
  1952年7月1日,第19軍軍部改編為陜西軍區,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領導。1952年8月1日,第57師在漢中北校場宣布中央軍委命令,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第19軍番號撤銷。
  1952年8月,170團改編為石油師1團,即棗園鉆井教導團。石油工業部鉆探局主要以石油1團發展而來。
  171團改編為石油師2團主要承擔了玉門油田的基本建設,新建了玉門煉油廠的潤滑油廠、制蠟廠、瀝青廠,改擴建了真空廠、蒸餾廠、裂煉廠,使玉門煉油廠成為一個裝置齊全,年加工原油50萬噸的煉油廠,玉門油田配套為一個年產140萬噸的新中國最大的油田。石油二團為大慶油田會戰、遼河油田建設、大慶乙烯工程、中國第一條克-獨長輸管道建設提供大量人才。
  1953年10月,將西北石油管理局運銷公司的運輸部分與石油工程第1師第3團(陜南軍區獨立13團)合并,在酒泉成立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第一支運輸隊伍-玉門油礦運輸處。1957年4月,以這支部隊為基礎,組建了石油工業部運輸公司,部分發展為石油工業部管道局。
  17路軍38軍17師、19軍57師到石油師,先輩近百年來前仆后繼不畏犧牲,為挽救民族危亡奮起振興中華不懈努力,是一脈相承的當代大慶和王鐵人精神的源頭,是愛國愛民浴血抗戰艱苦創業中華民族精神。毛澤東主席在57師整建制改編為中國石油工程第一師的命令中曾說:“從創建之日起,就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英勇奮斗,艱苦奮斗。”
  “馳騁疆場攻關奪險推翻三座大山打先鋒,轉業石油覆地翻天建設四化強國創基業”。中國石油師從漢中北校場走向西北走向全國,披荊斬棘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無堅不摧,在我國石油從幾十萬噸向上億噸發展的艱苦奮斗歷程,以及各大油田和三大石油集團公司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先后有一百多名石油師轉業干部在全石油系統擔任了司局以上領導工作,其中宋振明、張文彬、陳烈民、秦文彩、李敬、秦峰,調往化工部的許士杰,調往財政部的張瑞清,八名石油師老同志成為部長和副部長(級)領導干部。
  石油師政委張文彬滿懷豪情地說:在石油戰線奮斗50年的歷程,我深深認識到,石油工程第一師的精神為后來大慶精神奠定了基礎。石油師的精神體現在:強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官兵關系融洽、相互關心愛護、尊師愛徒;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頑強拼搏、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虛心學習,向國外專家學習、向成功經驗學習、向工人師傅學習。這些精神也為大慶精神的創造和形成提供了源泉。
  石油隊伍從根子上具備人民軍隊頑強的戰斗作風和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就連用語也帶著濃重的部隊色彩。直到現在,在原油上產工作中,出現最多、用得最廣泛的詞,便是大會戰、打殲滅戰、打攻堅戰。就連基層單位的領導,在叫法上也和部隊出奇的一致,基層小隊的領導叫指導員、隊長,再往上,便是教導員、大隊長、總指揮。石油師將部隊的戰斗精神和戰斗意志帶到了石油戰線,使新中國的石油隊伍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的精神,成為一支不怕吃苦勇于拼搏敢于打硬仗的隊伍。
  回顧近百年來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前仆后繼浴血奮斗的征程,回顧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輝煌歷史,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那些中條山抗日前線英勇犧牲的烈士,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用汗水和生命澆灌每一段里程的老領導、英雄模范人物、科研工作者和廣大石油職工。我們不能忘記38軍17師、19軍57師老前輩浴血奮斗的愛國愛民精神,不能忘記中國石油師精神和大慶精神。中國石油師精神和大慶精神永放光芒。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