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救助不因“災小”而不為
2012年07月03日
6月24日15時59分,川滇交界的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根據云南省麗江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數據,截至6月27日凌晨,這次地震造成寧蒗縣3人死亡394人受傷,全縣6768戶69915間房屋倒損,有4228戶21860人需要轉移安置。
在這次的云南地震中,有關方面只看傷亡數字評判受災程度,以及后援支持、媒體關注的缺失,也使得救災工作后續開展尤為艱難。
6月25日10時,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緊急啟動國家四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查看災情,協助開展救災工作。與此同時,各地的民間組織也紛紛在第一時間趕往賑災現場協助救援。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民間組織在搶險救災中發揮的作用日漸突出。民間組織結合自身關注領域與特長,利用新媒體進行網絡動員,共享資源并以聯盟形式開展行動的模式也日趨成熟。民間力量已成為災害救援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過,地震救災是一項復雜而艱難的事情,需要政府的主導,還需要各種社會力量的動員和行動。
民間公益組織:第一時間出發
6月24日,地震發生后不久,從事戶外遇險救援的民間組織藍天救援隊通過地震監控獲知消息后,立刻通知當地救援隊員了解情況,當日18時便發出出隊消息,來自昆明、香格里拉、騰沖各地的隊員從四面八方趕赴地震現場。
救援隊中當時離震區最遠的是滇西藍天救援隊隊長孫大偉,當日18時他便從騰沖驅車奔赴現場。路上耗費將近16個小時,沿途有朋友挽留他休息,他都以“不能讓兄弟等著我”為由拒絕了。
25日上午10時,孫大偉和其他隊友在永寧會合,抵達臨時安置點報備指揮部后,藍天救援隊便分為兩組,一組協助本地紅十字會發放救災物資,另一組則與壹基金等其他公益機構共同投入到了災情調查中。
由于之前有了汶川、玉樹等救援經驗,藍天救援隊已經建立起一整套完備的救災應急體系。在前方隊員排查險情調查需求之后,會及時反饋給后方,外圍會持續提供后援支持。當得知此次地震傷亡人數不多后,藍天救援便將工作重心從搜救轉向了物資發放。
壹基金也是在不到一小時的反應時間內就組織了救援,壹基金災害管理部總監李弘更是剛從西南的洪災援救中趕到現場。
壹基金自去年開始,便設立了常規救災體系,針對冬季的凝凍,春夏的旱災以及夏秋的洪災,都會進行應急救災。并為民間組織開設了救災聯盟培訓。
針對災害中的兒童,壹基金還特地設計了“溫暖包”。“溫暖包”參考全球人道主義賑災的標準(環境衛生、生活物資、心理支持、醫療救助、糧食營養)以及本地賑災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災害中,“溫暖包”的內容也不同。
在此次6·24地震救災中,考慮到醫療和糧食兩部分主要由政府供給,每個“壹基金溫暖包”內包含有帳篷、衣服等生活物資,以及洗漱用品、花露水等衛生用品,還有緩解兒童在災后的生活困境和心理焦慮的書籍玩具,讓孩子們能在突如起來的變故中重新找回安全感。
6月27日,1400個“壹基金溫暖包”和140頂帳篷已經于凌晨1點到達重災區永寧鄉。在殘磚斷瓦前,背著藍色“溫暖包”的孩子們露出了笑臉。
歷經5·12汶川大地震,中國的民間救援組織和N G O已然積累了相當多的救援經驗和形成了快速行動體系。
救災:聯合、溝通與共享
地震發生后的數小時內,越野E族、滴水公益、華夏公益、永寧助學等多家N G O也紛紛趕往現場協助救援。與之前汶川、玉樹地震相比,這次民間行動中,參與災害管理的民間組織數量有所上升,許多民間組織在發生災情時能依托自己的專長進行救助,公益組織之間的協作也愈加默契。災情發生后的每天晚上,各個公益組織都會會聚在永寧中學的臨時安置點討論工作進展和分工,也會及時通過微博更新互通信息,共享資源。
除了現場支援的民間組織外,外圍的一些公益組織也參與到了后援支持中。以互聯網推動公益見長的益云公益,利用他們的IT技術,特別繪制了“救災地圖”,以方便志愿者開展救援行動。
一直支持當地支教N G O永寧助學的天石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原本計劃捐助200條睡袋賑災,但發現當地只有一家物流可以運送進山,且需要一周時間。為了救急,他們想出了一個以舊換新的“江湖召集令”:請在云南麗江附近的驢友先就近捐出自己的舊睡袋,天石公司再將新睡袋補回給捐贈者。通過微博、戶外運動論壇的傳播,“江湖召集令”得到了許多網友的支持,截至6月28日,已經有近100條睡袋通過附近的青年旅社收集發出,其中,有80多條在當天運至災區。
由于災區位于高海拔地區,山路險峻,多民族地區的語言不通也給救援行動帶來了不小的障礙。但令人欣喜的是,許多災民在安頓好家里之后轉而成為了志愿者,紛紛參與到了民間組織的救援中。滴水公益的負責人劉濤說,在安置點,有位阿姨還去買了茶葉和雞蛋,煮了茶葉蛋和水送給救援官兵和志愿者。
當地的許多摩梭族人都很淳樸,十分配合賑災工作,還會協助一起搬運和發放賑災物資。有10位《印象麗江》的演員聽聞災情后也立刻趕赴救災現場,報名志愿者,為藍天救援隊進山調查領路并翻譯少數民族的語言。孫大偉說,民間組織的優勢是能夠深入到每戶每家的災民中,真實了解當地的情況,是政府工作的有力補充。
李弘表示,民間組織救援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救援的細節中。政府的應急機制通常會從宏觀層面保障群眾的安全以及基本生活設施的供給,但在許多微觀層面應急機制無法細化,而民間組織的參與便是救援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民間組織從受災人群的本身需求出發,做更為詳細的評估和幫扶,做更為具體的救災工作,這恰恰彌補了政府救災工作的不足。“N G O通常會在震后針對兒童和老人組織一些社區文化活動,看似很抽象,實際上對災民情緒的安撫很重要,以往救援過程中并不太重視災民的心理健康。”李弘說。
今年6月25日,國家減災委員會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自然災害社會心理援助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及時恰當開展自然災害社會心理援助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容易被忽視的“小災”
由于6·24地震發生在下午,且受災地區主要是高海拔地區,造成的傷亡數字并不大,因而許多媒體在當天報道之后再無跟進,信息不暢,公眾的關注度較低,救災后援支持不足,以至于許多網友紛紛吐槽媒體的不作為。
在現場救援的多家民間組織告知記者,雖然傷亡數字不大,但這次地震造成的受災面和經濟損失并不小。受災地區主要是摩梭人、彝族、普米族、壯族、藏族等七八個民族的聚居地,由于當地的主要房屋都是土木建筑,地震前連日的暴雨以及地震影響,造成90%的房屋都成為危房。
“這次受災的都是貧困地區,房子是老百姓一輩子的積蓄,就這么幾秒鐘毀掉了。他們沒有經歷過這么嚴重的災害,很多人都很茫然。”孫大偉說。
房子對于摩梭人的意義超乎了志愿者們的想象。更為嚴重的是,雨季已經來臨,當地居民大多數都將糧倉置于家中,地震之后許多糧食都暴露在外即將霉變。由于沒有防潮墊,許多住在帳篷中的災民都因為潮濕皮膚過敏。
一位民間組織負責人說,云南永寧地震有幾天了,級數不算特別高,傷亡數字“不可怕”,媒體都顧不上了。地震當天很多媒體還有報道,第二天之后許多門戶網站都將地震報道撤出了主頁,也沒幾家全國媒體去現場。
“大家都當沒什么事情發生,也都習慣了,冷漠了,為后續的救援支持帶來很大的困難”。一位志愿者說。“對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災’、傷亡人數不大但是后續救助困難的災區,更需要我們呼吁民眾去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