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市民都有力量從事公益
2012-07-03
在早年的公益理論中,公益特指公共利益、公共福祉,是一項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基礎性事業,一開始的實踐都是集中在社會救濟、衛生環境等重點領域。于是就出現了一個普遍的誤解:公益活動的行為主體應當是政府和企業,而個人很難具備做公益的能力。
一個普通人與公益的距離,其實并不遠。樂善好施是公益,互助互愛是公益,匡扶正義也是公益。很多向善的行為,說白了都是公益。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及的“日行一善”,實際上就是一項樸素的民間公益。公益并非與個人無關,我們每個市民都有力量從事公益。
如今,隨著社會組織成立門檻調低,社會改革正在逐步進行,市民們參加公益的途徑,也變得寬闊起來。在我們身邊,已有許多公益組織茁壯成長,在自然環保、健康、教育扶貧、殘疾助老、婦女兒童、法律援助等方面,默默地發揮著作用。包括您看到的這個“公益金百萬行”的活動,也在為公益慈善不遺余力。這些公益組織,力量不僅來自政府,更多是來自于社會,來自于普通市民。公益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甚至說,可以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傳統的公益相比,社會主辦的公益事業好處不少:覆蓋面更廣、分工更精細、管理更靈活、效率更高、監管更加透明……通過公益機構行善,你我都能找對位置,盡可能地發揮熱量。
“公益金百萬行”,之所以采用民眾健康步行的方式,就想表達一個概念:那就是參與公益是一項快樂體驗,是一種生活方式。參加“公益金百萬行”的個人,無論身份、職業、貧富,都平等地參與公益。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樸素理念中,感受到公益的快樂。同時,這也有助于營造一種“關愛、互助、感恩、和諧”的社會氛圍,通過廣泛的媒體宣傳,以及大范圍的組織活動,形成一種規模示范效應,告訴大家公益就在身邊。
公益事業,公共參與,必將凝聚成社會合力。當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之時,你會發現我們個體中蘊藏的力量。一些在傳統思路下看似無從下手的社會難題,我們或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