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錐”寒心的不僅是流浪者
2012年07月04日
近日有網友稱,廣州白云、天河有多處天橋和高架橋底,澆筑了密密麻麻的水泥錐。記者向多部門了解水泥錐區域的管養權屬,卻沒有部門“認領”。有工作人員表示,過去橋底聚集了太多的流浪人員,市政部門為防止安全隱患,在橋底建了水泥錐。
如新聞所言,“從遠處望去,(水泥錐)如同一排排讓人不寒而栗的矛尖。”有了這樣的“矛尖”,不僅能從客觀上阻止流浪漢棲身橋底,更能在心理上對其形成強大的震懾,于是,“這一帶流浪漢確實很少”。但從一邊倒的網絡輿論來看,這滿地“立錐”,防住了流浪漢,卻令社會寒心。
古語形容窮人“無立錐之地”,而此處“滿地是立錐”。這種人為特意制造的滿地“立錐”,到底是為了防誰?
有人說這些水泥錐是防止行人橫穿馬路的,當然也有保障流浪漢人身安全的意思,真希望事實就如這個設想一樣充滿善意。因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取決于其對諸如流浪漢這樣的底層的包容程度。但“水泥錐無單位認領”的事實又分明表明——這些水泥錐似乎不是單純地為防止橫穿馬路而設。不管這些水泥錐的本意是什么,其客觀上形成了對流浪漢的設防,至少就是城市管理中的人性化缺失——在放置水泥錐的過程中,沒有想過流浪漢所需要的那一片棲身之地,現代城市就難言文明。
有人從城市管理方面支持水泥錐防流浪漢的做法,但這種觀點也難言正義——對于那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還有什么比晚上那一處尚能遮蔽些許風雨的棲身之地更剛性?流浪漢也是人,也需要有一塊遮風擋雨的地方,城市管理還有什么比給流浪漢留一塊棲身之地,更溫情?
事實上,給流浪漢一塊棲身之地又如何?流浪乞討人員自古以來就存在,也沒聽說哪個時期因為沒管理好這些人而產生多大的社會危害,倒是那些屢屢出現的普通人對流浪漢的善令人動容。在現代城市的管理過程中,實在應該從中獲得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