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莫讓習慣性質疑消減生活中的善意
2012-07-05

莫讓習慣性質疑消減生活中的善意

2012年07月05日      來源:新華公益

  不久前,一名來自江西德安縣的網友發帖稱,經常看到縣城管執法局局長在街上撿垃圾。帖子發出后,有網友力挺,稱局長帶頭做環衛工作值得肯定;也有網友直接對此表示質疑,認為這就是在作秀,并非當事人心甘情愿。
  
  不久前,魯若晴這個名字在媒體報道中頻繁出現。這個23歲的青島女孩年初被確診患有白血病后,在微博中記錄抗癌故事。然而,一些網友懷疑她是網絡炒作者虛構的人物。一些媒體和網友甚至宣稱,最初向大家介紹魯若晴抗癌故事的人在炒作中獲利。最后經媒體實地探訪證實,魯若晴確有其人,相關質疑完全無中生有。
  
  近年來,“質疑”似乎成了許多人的一種習慣。一聽說有年輕干部被提拔,立刻就懷疑是“官二代”;一看到有人不計回報地做好事,就質疑是在作秀……許多人感嘆,當大家都習慣性質疑時,我們社會原本就不多的信任,也被蠶食得所剩無幾。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網,對10709人進行的調查顯示,71.8%的受訪者確認身邊普遍存在習慣性質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習慣性質疑癥”。
  
  “無端卻堅定的習慣性質疑可能阻礙人們的行善之路”
  
  公眾首次接觸魯若晴事件的相關新聞時是什么反應?調查顯示,39.7%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懷疑過其真實性,28.0%的人沒有懷疑過;32.3%的人表示不知道這個新聞。
  
  上海年輕白領許永是個“微博控”。他告訴記者,在看到朋友轉發關于魯若晴的微博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不是又一個想炒作出名的人?“網絡上類似的炒作太多了,所以習慣性地選擇不相信。”
  
  許永說,周圍很多人都有“習慣性質疑癥”,特別是在微博上,人們似乎時刻保持警惕,不敢輕易被感動,生怕被欺騙。“狼來了的故事發生太多次了,傻子才敢輕易相信。”
  
  去年,河南商丘一名男子每天攜妻子以撿垃圾的方式晨練,被網友稱為“街凈哥”。這本來是一件值得贊揚的好事,但遺憾的是,當得知這名男子是一名官員時,不少人便開始質疑,“作秀炒作論”甚囂塵上。
  
  前段時間,在甘肅省武威市面向全國的公開選拔中,1989年出生、工作剛剛半年的清華大學畢業生焦三牛,擬被破格選拔為副縣級的武威市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消息一出,類似“火箭干部”、“蘿卜招聘”、“富二代”、“官二代”之類的質疑聲便頻繁出現在網上。最后,相關部門公布了嚴格而透明的選任程序,人們心中的“黑幕”疑慮才逐漸消除。
  
  “質疑的確在我們社會中形成了一種氣氛。”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表示,有些質疑并不是壞事,哲學家也常常質疑,但問題是,有一種習慣性質疑是不假思索、本能反應的、且不管后來披露的證據如何,都堅持不變的質疑。這類質疑總是從負面去猜測別人的動機,比如,一看到某人做好事,就認定別人在“炒作”,這種無端卻堅定的習慣性質疑,可能阻礙人們的行善之路。
  
  “如今作為我們社會寶貴資產的信任常被任意破壞”
  
  為什么人們會習慣性質疑?調查中,排在首位的原因是“社會上炒作太多,不敢輕易相信”(65.6%);緊接著是“社會出現信任危機,不再相信高尚和純真”(63.8%)。
  
  其他原因還有“許多質疑最終被證實是真的”(36.3%)、“人們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凡事想最壞”(32.2%)、“一部分人誤導公眾的結果”(30.2%)等。
  
  “習慣性質疑反映出當前人們對真實信息的一種焦慮,不知如何辨別真假。”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楊波表示,習慣性質疑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源于與事實相關的信息不透明。當前社會部分公權力機構或社會名人在表述真相時缺乏公信力,因此人們覺得幾乎沒有什么可信的東西。人們選擇質疑,是害怕被欺騙。
  
  何懷宏指出,現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不那么相信權威、比較崇尚懷疑的社會。如今作為我們社會寶貴資產的信任,常被任意破壞——包括濫用人們信任的那種破壞。當一個人受過騙后,自然就不那么輕信其他的人和事了。
  
  社會學者艾君認為,習慣性質疑是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一個社會越來越開放、民主,其質疑聲就會越來越多,這是公民素質提高的體現,也是民主化進程中公民言論自由越來越受到保障的客觀表現。
  
  “但是,習慣性質疑現象的出現,也折射出我們社會正在經歷一場信任危機。”艾君指出,當前整個社會管理透明度不夠,尤其在一些公共事件上。一方面,相關組織表現得不夠透明或根本就不想透明;另一方面,民眾參與管理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日益高漲。在這兩者的多次激烈碰撞中,習慣性質疑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62.6%受訪者擔心習慣性質疑可能消減生活中的溫暖和善意
  
  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吳睿說,在學習上,經常質疑有助于獲得真知。但對待一些人或事,習慣性質疑容易讓我們失去理智,變得冷漠。“有時打招呼想問路,有些人會用戒備的目光看著我,或者還沒開口人就走開了。如果每個人都習慣性質疑,將來誰還會去選擇相信?”
  
  調查顯示,32.5%的受訪者認為習慣性質疑弊大于利,22.6%的人認為利大于弊,21.8%的人認為利弊相當。
  
  62.6%的人擔心,習慣性質疑容易使人不經思考就對事物形成“偏見”,破壞社會信任氛圍,消減生活中的溫暖和善意。
  
  “理性質疑并非謠言的制造者,而習慣性質疑也未必就是真實民意。”艾君表示,在社會轉型期中,破壞公信力容易,建立公信力難。所以政府等相關機構在面對公眾習慣性質疑時,不能只抱有將事草草擺平的心態,而要以人為本,以負責的態度探究真實民意,相信公眾的理性,處理好、回答好民眾質疑,消解無端的、不理性的質疑,打造自己的公信力。
  
  “社會需要理性民意,而理性民意是以道德、法律為基礎的。如果民意失去理性,失去道德和法律基礎,只剩下習慣性質疑,其帶給社會的傷害將難以估量。”艾君說。
  
  何懷宏指出,對公權力多質疑有一定道理,但在質疑不掌握權力的普通人時,就應當謹慎,以免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而且,無論何種質疑,最后都還是要服從事實和證據,而非固執己見。
  
  “公眾應學會區分公私領域,分清必要的監督、合理的質疑與非必要的、隨意猜測別人動機的質疑之間的區別。”何懷宏說,質疑是為了求真、求信,但如果在面對事實證據時還頑固地不相信,繼續無端質疑,這樣的質疑只會離“真”和“信”越來越遠,最終社會上的普通人也將慢慢喪失信任的能力。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