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折射中國英雄發(fā)掘變遷
2012年07月12日
“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媽媽”、“最美婆婆”、“最美農婦”、“最美交警”、“最美農民工”、“最美護士”……這兩年,發(fā)端于網絡的“最美”體成為媒體使用最頻繁的詞匯之一。謙虛含蓄的中國人用“最美”褒獎那些感動社會的身邊普通人。
2012年3月5日是官方號召向雷鋒學習的第50個紀念日。雷鋒和后來的歐陽海、戴碧榮、草原英雄小姐妹、賴寧、徐洪剛等英雄人物,至今還深深印在一代人腦海中。
與十多年前官方樹立英模、媒體宣傳英模、普通民眾學習英模的年代不完全相同,現在已是一個平凡人隨手拍下身邊閃光點、網上流傳“頂”起英雄的時代。
從徒手接住墜樓女童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到從車下救出兩歲女童的“最美婆婆”陳賢妹,從奮不顧身救學生、雙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到身負重傷、依然緊急剎住大客車的“最美司機”吳斌……普通民眾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美,用網絡表達傳播美,再由傳統(tǒng)媒體放大美,最終給予這些“最美”人物官方認可和獎勵。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表示,社會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的眼睛。正如二戰(zhàn)時期,英國一位年輕母親在10多歲兒子的墓志銘上寫的那樣:“全世界的黑暗,都擋不住一根蠟燭的光明。”只要人們都像雷鋒、像張麗莉那樣,做好每一件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小事,人們所期望的美好社會,就會化作現實。
與“向雷鋒同志學習”口號“同齡”的公方彬近年來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上,從更宏觀的層面看待這個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的命題:“它是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所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則,建立中國的核心價值體系不僅能幫助世界了解中國,還能讓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
公方彬說,今天,由于主客觀原因,人們很容易關注社會陰暗面,又因看多了社會陰暗面而影響價值判斷。誠然,轉型期的中國存在不少社會矛盾和問題,但當人們更多地看到光明和希望,心態(tài)和行為就會趨向積極。就如在交通事故中遭車碾壓的小悅悅引發(fā)世界關注中國的道德滑坡現象,“最美女教師”、“最美司機”也讓世界看到中國普通民眾拯救道德危機的努力。
“最美現象”的蝴蝶效應正在顯現。照顧孤寡老人的鄰居、義務載客的小車司機、照顧癱瘓老師的學生……各種各樣“身邊的感動”在不斷涌現,從“感動中國”到“感動各地”的各種評選影響日益擴大,從“尋找最美麗的心靈”到“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進行得如火如荼,都讓人們看到道德感召的力量。
同時,學者建言從制度設計完善獎懲機制也在付諸實施。中國首部“救人助人行為免責,誣陷救助人將被懲罰”的地方法規(guī)《深圳經濟特區(qū)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去年底公開征求意見時,獲得一片支持。
也許,這是避免“施救者犧牲、被救者漠然離開”這類“英雄流血又流淚”事件的最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