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價值在寬度不在長度
2012年07月16日
人類曾因中國的存在而更富足、更自由、更善良也更斯文,所以,我們才贏得了文明古國的美譽。
面對國外學者“中國文明到底夠不夠五千年”的疑問,近日,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表示,經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源頭已初現輪廓,因為那時“權貴階層業已形成”。
自夸悠久,無可厚非,但過多關注“五千年”,似無必要。
首先,考古發現還在繼續,將來說不準還能挖掘出六千年前的,故最好不下定論;其次,就算“上推”到五千年,也大大晚于埃及等文明,且從質量來說,差距明顯,不必驕傲;第三,中國文明一直在變化和躍遷中,今天的傳統主要是近幾百年的積累,五千年前的影響已微乎其微,過甚言之,又有何益?
在文明的發展中,存在“蛙跳效應”,即落后的文明會突然領先,領先的文明會突然衰退。英國曾是蠻荒之地,可它卻開啟了現代性的大門,一度占據地球陸地近四分之一,而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國,如今卻屬后發國家,美利堅開國不過200多年,可它的強大,又何須他人證實?
這說明,文明并不是越長越好,還要看它的寬度。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基本的善意與誠信,總以欺瞞、暴力、桀驁、功利的面目示人,不肯為人類共同的文明去付出,拒絕承認基本原則,那么,它再強大、再古老,也不能稱為文明。相反,那些堅持正義,主持公道,恪守人類共同美德的國家,它的延續得到人民的集體認同,這才是真正的文明古國。
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為世界貢獻了科舉制度、儒家與道家思想、工藝精神以及許多經驗性發明,人類曾因中國的存在而更富足、更自由、更善良也更斯文,所以,我們才贏得了文明古國的美譽。
今天,要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依然要堅持這個理路,應該多想想:在制度層面,我們能對世界貢獻什么;在精神層面,我們的道德水準、文化素養、審美趣味等,能否為他人做出榜樣;在器物層面,我們能否做出質量好、有創造力的產品,能否徹底杜絕地溝油、毒牛奶等。
相反,專在古上做文章,因為祖宗好,所以我很牛,這樣的意淫,怎能贏得尊重?事實是,一個有寬度的文明,只要襟懷坦蕩、頂天立地,新又何妨?必須警惕這樣的陷阱,每當創造力消失,不愿再承擔道義時,總有人會功利性地翻出五千年來,這,恐怕不僅不是對前人的禮贊,反而是最大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