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資助學何必“敲鑼打鼓”
2012年07月17日
又是一年暑假時,這是一個令貧困學生擔憂的季節——因為無法負擔學費,一些成績優異的寒門學子可能無法繼續學業,無論他的高考成績多么優異,一年幾千上萬元的學費可能將他(她)永遠攔在大學門外。
時下,有些地方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往往是“敲鑼打鼓”做好事,要考慮是否上電視、上報紙,要拍下援助者將錢交到被援助者手中的鏡頭,還要讓受援助者發表一通感激涕零的話……無可否認,捐資助學的積極意義值得肯定,愛心人士想了解自己資助的學生狀況,也想通過媒體宣傳帶動更多的人加入捐資助學愛心行業,這些都無可厚非。但這些事情的背后,有多少人去考慮受援助者的感受?他們是否愿意當眾宣布自己貧困,表現自己的無奈?
縱觀全國各地,也不乏地方愛心人士通過慈善機構做愛心事業,而受助者不同捐助者見面的先例。這種彼此不相識的狀態保證了受助者的自尊和自愛,而不用帶著感恩和內疚的心理生活。不吃嗟來之食,是中國古已有之的人生理念。從心底里,沒有人愿意依靠別人的援助生存,尤其是這些通過自己拼搏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們??涩F實是殘酷的,要想完成學業,只好接受援助。那么何不在捐資助學的形式上變化一下,既達到資助的目的,又維護他們的自尊?
解決貧困大學生上學難得問題,一方面愛心人士在資助的時候,不妨形成多元化的捐資助學形式,比如直接將錢轉賬或者是通過受助學生的親戚朋友轉交等,想了解受助學生情況,通過電話或者網絡聯系受助學生進行溝通,也未嘗不是一種創新之舉;另外一方面也期待政府出臺更為完善地針對山區貧困生上大學的相關政策。
此外,據報道,清遠有些貧困大學生家里甚至湊不齊500元、有的年年借錢讀書、有的一周吃不上一頓肉等等,種種艱難現狀,深層次反映的是農村家庭抗風險能力之弱。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窮人爹媽也不例外,當自己的兒女考上心儀的大學時,他們又怎么會不舉全家之力供子女上學?只是能力有限罷了,他們甚至是把留著下半年買肥料、買種豬的錢都拿去供孩子上學,也是遠遠不夠,無可奈何。
在農村,一個家庭通常有兩個甚至更多的孩子。第一個孩子考上大學可以由社會愛心人士資助,那么第二個、第三個孩子考上大學后該怎么辦?再退一步講,假如家中突然發生什么事需要急用錢又該如何?所以要解決農村家庭抗風險能力弱,主要還依賴于政策上的扶持,比如因地制宜幫助農村家庭發展養殖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形成長效機制方能解決農村孩子上學難困境,方能讓農民在遇到急需用錢的時候,不再無計可施,坐等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