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塵封的鄉村閱讀
2012年07月17日
在寧夏海原縣的一些鄉村小學,普遍存在課外讀物陳舊、更新緩慢、缺少童話等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讀物等現狀,孩子們只能借一些作文書、故事書“解渴”,而這些書中幾乎沒有新書,隨意抽出一本《十萬個為什么》,書頁已殘破,出版日期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另一本故事書定價2.5元,第一次印刷時間為1964年。落滿灰塵的書架上,這樣的書不在少數。(《新京報》7月16日)
城里的孩子早已眼花繚亂,在資訊過度的狀態下不知該捧起哪本書來閱讀的時候,那些偏遠鄉村的孩子卻還在為缺少書籍、書籍陳舊犯愁,這樣的情形不免讓人為之一嘆。那些美麗的童話、故事,原本可以潤澤鄉村少年的一生,成為孩子們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遺憾的是,“潤澤”、“受用”云云,與那些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生漸行漸遠。
在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看來,課外閱讀算不上教育的“核心內容”,只能說是一種可有可無、聊勝于無的教學點綴。這就涉及一個對“鄉村閱讀”的認識問題。時下,農村孩子與城里孩子的最大差異,其實并不在于課本知識,而更在于見識、視野乃至心靈的自由度。僅靠對課本的苦學勤練,并不能放飛心靈,也不可能增長見識。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擴大閱讀面,多讀書、讀好書,從無限豐富的書籍中汲取人生的滋養、精神的價值。這一點,特別是在人生最初的階段,越發顯得重要。
很多學校,包括一些貧困地區的中小學,往往更注重學校硬件的建設,反倒忽略了孩子們的閱讀訴求。那些有志于捐資助教的民間組織、愛心人士,也往往忽略了這些。
對此,教育主管部門首先要有所作為,在閱讀上為孩子多開一些門窗,多一些可以選擇的內容,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不至于孤陋寡聞,心靈貧乏。
其次,社會捐助也應該積極引導鄉村教育擴寬視野,而不是斤斤計較于課本內容的死記硬背。而在讀物的選擇上,也應該有所取舍,為孩子們推薦更有營養的課外讀物。只要是經典、對每一個人的人生有所助益,書籍的新舊無所謂。此前,媒體報道的“立人鄉村圖書館”就是在進行這樣一種拯救鄉村閱讀的努力,圖書館的每一本書,都要經過專家審閱、推薦,以確保高質量的精神滋養。
其三,鄉村中小學也應該多想一些辦法,現在很多貧困地區的學校都和城里的學校結對子,不妨在圖書館建設上多一些交流,讓大量的閑置圖書流動起來。此外,還可以與城里的圖書館聯系,爭取圖書下鄉,以實現有效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