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美好幻覺補不了制度缺失
2012年07月18日
7月16日,私刻醫院收費章,為妻子騙取透析治療400余次的北京市民廖丹,終于將17.2萬元贓款全部退還至法院。短短5天,除了珠海政協委員陳利浩一次性捐助17萬余元,13萬網友為他妻子捐治療費已達44萬元。盡管法不容情,廖丹退贓之后也難免獲刑,但因為社會愛心人士捐助,事件的結局卻令人欣慰。
網絡尤其是微博,再一次凝聚了社會慈善力量,并且再一次讓本來悲慘的故事獲得美好的結局,讓主人公有力,令圍觀者動容。前不久,一名叫魯超的漂亮女孩,雖處血癌晚期,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心態感動了無數網民,受到薛蠻子、姚晨、潘石屹、韓紅等名人的愛心傳遞,為她而發起的公益平臺短短3天就得到105萬元捐款;同樣的,半個月前山東13歲少年學徒杜傳旺,被兩名無知同伴用高壓充氣泵塞入肛門,致體內嚴重受損、生命垂危,可憐的小傳旺被從來沒有得到過的愛心包圍,目前總捐款超過90萬元。
洋溢的慈善力量,促成了故事的美好結局,證明這個社會并不缺乏向上向善的道德資源。然而,故事真的就這樣結束了嗎?在感動之余,也許需要潑一盆冷水:幾個圓滿結局帶來的,也許只是一種慈善的美好幻覺,而這種幻覺填補不了現實的制度缺失。
廖丹、魯超、杜傳旺的遭遇,其實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制度和人性的某種緊張關系。畢竟,有時候制度是冰冷的,與人性格格不入,比如,沒有錢就無法就醫乃至救命。當然,相關制度安排亦為個體提供了人性化的基本保障,但這種保障可能有漏洞,或者是無力的。當被保障制度漏掉的個體無能為力,或難以承受,人性與制度的沖突即會產生。比如,廖丹的妻子杜金領沒有北京戶口,屬于進京務工農民工,因勞動關系不穩定并未參保,生病后處于無業狀態,于是貧困的廖丹騙款救妻。
制度和人性的這種緊張關系,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好的制度應該盡可能降低這種緊張關系,讓制度缺失與漏洞盡量減少。至于那些不可避免的漏網之魚,可以由慈善和公益力量來拯救。不過,如果制度的漏洞太大,漏網之魚太多,慈善公益將力不從心,畢竟,慈善只能查漏補缺,沒法力挽狂瀾。比如,目前全國1.6億農民工,就有1.2億沒有參加醫保。這等于說,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不過立起了四根柱子,四方墻面空空如也,而慈善公益不過是糊窗戶紙的———紙糊的墻體怎么能夠擋風遮雨?
幾個故事的結局雖然美好,但別在淚流滿面中產生幻覺,對慈善寄予不切實際的想象。而且,這種慈善救助的形式也令人憂慮,因為它是隨機的、偶然的、臨時性的,而不是確定的、必然的、長期性的。試想,如果廖丹沒有救妻心切的違法之舉,魯超不是那么漂亮沒有那么樂觀,小傳旺未遭受如此慘烈的摧殘……是否還能收到如潮水般的愛心包圍?更多的廖丹、魯超和杜傳旺何去何從?慈善本來應該是在制度軌道上的細水長流、雪中送炭,而不是在輿論的熱點中隨波逐流、挑肥揀瘦。為小傳旺募捐的天使媽媽基金,在救助細節和賬目上面還受到網友質疑。顯然,慈善的美好幻覺也不能彌補慈善制度本身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