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病”傳遞消極心態
2012年07月19日
視 線
病名:星期一綜合癥
病癥:賴床,精神恍惚,食欲不振,晚上失眠,早起“起床氣”很大,容易發火,工作效率低下。
病名:選擇障礙
病癥:生活中的大小選擇舉棋不定,在選擇午飯吃什么這一嚴肅問題上表現尤為嚴重。
病名:拖延癥
病癥:大事小事都拖到最后一刻,能不做時絕對不做,可以拖時一定要拖。
……
這份煞有其事的“網絡流行病”列表,在網上流傳甚廣。種種病癥在傳統醫學書上難覓蹤影,但對很多都市年輕人而言,可謂再熟悉不過。微博上,論壇中,QQ空間里,大家紛紛對列表中的病癥對號入座,且驚喜地發現身邊的朋友同事全是“病友”——“嗨,原來你也有病啊!”
這似乎是一個“大家都有病”的時代。網友“骰子妹”,每天都在糾結各種問題,剪頭發是齊劉海還是斜劉海,晚飯吃肉還是吃素,飯后泡吧還是散步……這些問題最終都靠擲骰子決定;記者小王,自稱“吾日三省吾身,稿子呢?稿子呢?稿子呢?”可是不在編輯的再三催促下,不到發稿的最后期限,她的稿子就難以收尾;白領蘇糖糖,每到星期一,整天的狀態不是看見鍵盤無力,莫名地盯著一個地方發呆,就是食不知味,各種困倦……
朱德庸的漫畫《大家都有病》似乎搬進了現實。這年頭,手機不離手,這是信息強迫癥;到了婚齡不愿結婚,這是恐婚癥;對于愛情總是“愛在心口難開”,這是愛無能癥;年紀輕輕卻懷揣著一顆年老的心,這是初老癥;春節將至不想回家,這是恐年癥……各種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病癥層出不窮,讓大批網友“心有戚戚焉”。面對相同的苦惱,人們在網上抱團取暖。“選擇障礙癥小組”“我們都是拖延癥小組”“討厭星期一!!!!小組”“最愛星期六小組”……各式討論組在豆瓣、天涯、貓撲等論壇擁躉者甚眾。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商業時代,人們煩躁、焦慮、憂郁,總是快樂不起來。”有網友如此解釋。的確,每種病癥似乎都可以折射出些許社會現實,可以歸咎于快節奏下無孔不入的生存壓力;不過,也可以看出網絡環境下個人的自憐與自戀,摸索到虛擬世界里消極情緒快速傳染的脈動。與其他疾病不同,這些“網絡流行病”大多不需要專家認定,是網絡生活的某種約定俗成,甚至可以說是網友的“發明創造”。也許是出于好玩,也許是出于愛好,這些生活中的小癖好、小行為、小情緒,被熱衷于制造疾病的人賦予了病理學的意義。
顯然,這是一種病態的文化傾向。對不少人而言,這些所謂的病癥為工作效率低下提供了“借口”,為自身的懶惰提供了“避風港”,為個人的消極提供了“志同道友”。相比病癥本身,“發明”病癥然后傳播病癥的危害更大。事實上,網友們不僅僅滿足于分享新病癥,還樂于傳播在現實中如何裝病的“妙方”。通過化妝偽裝受傷,牙膏配雪碧來裝感冒等網絡帖子就曾被網友熱捧一時。此外,網絡上還有這樣一批人,在網上偽裝患病或編造人生磨難,以換取他人同情。本來無病,要么造個病癥,要么直接裝病,這種社會現象傳遞的是逃避現實的消極與思維心智的幼稚。
與病癥泛濫一樣,網上也不缺藥方,就是所謂的“治愈系”產品。“治愈系”一詞來源于上個世紀末的日本,起初指一種節奏舒緩、放松心情的音樂類別,這與當時日本經濟泡沫破滅,人們尋求自我保護的情緒有關。如今在中國,所謂的治愈系漫畫、治愈系圖片、治愈系電影、治愈系小說等治愈系列十分流行。但是,治愈系產品除暫時地轉移注意力和調節情緒之外,于人的行動的改變并無多大幫助,根本談不上治愈。況且,病癥的根本是“發明”疾病的病態思維,病態思維不治愈,那么,大家就都有病,誰能有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