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得多,就可以得獎嗎?
2012年07月20日
近日,就“2011生態中國貢獻獎”引發爭議一事,主辦方中國綠化基金會稱:評獎主要依據企業捐款數額,中國煙草總公司獲獎,是因為去年共捐款1億元用于綠化。(見昨日《京華時報》)
給錢就發獎,豈不是公開拍賣榮譽?這樣的借口,實在荒唐。
表面上看,1億捐款用在公益事業上,給了總比不給好,可這就搞混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去年煙草行業稅收就達7千億,同時,比照吸煙對人們健康、情感造成的傷害,以及種植煙草給環境帶來的破壞,1億元不過是九牛一毛!
這么簡單的賬,為什么中國綠化基金會不會算呢?
道理很簡單,損失上萬億,都在我管界之外,而這1億元實實在在是我的業績,堪稱寫總結、做報告、向上級表功之必備,有了利益刺激,公信力、面子與理性之類,難免被暫時蒙昧。
像這樣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相分離的狀況,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罕見。在捷克作家恰佩克的《鯢魚之亂》中,虛構了智商強于人類的鯢魚,它們計劃消滅全人類,然而,就在最危急時刻,人類的軍火商們卻源源不斷將武器送到鯢魚手中,巨大的利潤泯滅了他們對集體悲劇的恐懼。
戰國時,廉頗壯心未已,趙王也有啟用之意,可佞臣一句話,遂成千古憾事。假使趙國滅亡了,屑小們不同樣會受害嗎?然而,他們卻不肯為此放棄既得利益。
人,是有經濟理性的,只要冷靜下來,都能對長期利益、短期利益、整體利益、局部利益做出正確的評估,但問題是,如果他所處的氛圍本身就違反經濟理性,從扭曲的規則中,他能得到利益,自然會揣著明白裝糊涂,做出一副從來不知道整體利益、長期利益的樣子,只拿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說事,可如此“賣萌”,究竟能持續多久?
戰國時,趙國曾有一名貴酒杯,用來對戰功卓著的將士賜酒,趙王一日忽發痔瘡,有太監以口舔之,趙王感動,以此杯賜酒,從這以后,再沒有將士愿使用此杯了。
生態中國貢獻獎是一種榮譽,錯誤的授予,會動搖它的合法性,很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其間得失,還需中國綠化基金會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