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背后是向善的追求
2012年07月23日
李舒舒車下救人、七旬癌癥老人勇救落水小孩、鐘老師連續助養多名兒童、黎美珍代兒捐獻器官……在火熱的盛夏來臨之際,順德也進入一個好人好事的“井噴期”,各種善行義舉層出不窮。
去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曾引發了人們對道德良心的拷問。但如今順德大地上發生的種種事實,再一次雄辯地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達的順德并沒有陷入一個利益熏心的漩渦,而依然充滿溫情、充滿愛心。
但有不少市民難以明白,為何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會涌現如此多的好人好事?一番分析之后,可能會簡單地認為,這是媒體大規模關注的結果。確實,我們不能否認媒體在好人好事報道中所起到的作用。經過媒體廣泛報道的好人好事可以成為市民學習的“榜樣”,激發廣大市民的行善之心,從而涌現更多好人好事。
如在黎美珍代兒捐獻器官一事經媒體報道之后,市民蘇貴珊和杏壇醫院主治醫師陳達良分別在人體器官捐獻自愿書上鄭重簽署自己的名字,并按下了鮮紅的手印。
雖然媒體對社會善行氛圍的形成有推動作用,但必須看到,媒體報道是以客觀事實作為基礎。如果整個社會不是存在各種善行義舉,記者同樣也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因此,順德善行義舉層出不窮原因更在于順德社會本身。
有專家講,順德好人現象的背后追求的是“向善”的精神追求。順德人在十分重視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更加認同精神的力量,更加認同道德價值與生命價值的內在關系。
作為嶺南壯縣,順德在歷史上就培育了社會參與和慈善互助的優良傳統,并形成了獨特的深厚的公益文化基因,綿延不斷傳承至今。在今天的順德大地上,扶危濟困、捐資助學、養老助殘等各種行動都在不斷上演。
進入新時期,順德區更早已啟動了“順德好人”的評選系列活動,尋找轄區內在平凡的人生里做出不平凡的事的人物。每一年的評選活動都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的“好人事跡”更成為轄區市民學習的榜樣。歷經數年積累,“順德好人”已廣泛覆蓋社會各階層,如“獻血皇后”鄭慧儀12年里無償獻血總量累計超過18個成年人血量總和;身為公司老板的梁淑鳴十年如一日無償照顧孤寡老人;順德“叢飛”林永勝9年資助了100多個貧困學生。
不僅有政府的引導,也有民間力量的參與。前不久,順德舉行“黎子流暨粵劇名家文化公益慈善粵曲欣賞晚會”,一次性籌得18048795.4元善款,其中一半將用來扶持粵劇曲藝發展,培養粵劇曲藝人才,創作粵劇新曲新作等;一半用于慈善救助,幫扶孤兒、殘疾人和生活困難的順德好人。這種參與將可以解決好人做好事的“后顧之憂”,讓好人做好事無需面臨“流血又流淚”困境。
今天,在順德,做好事、做好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下面的統計數字或可說明一二:2008年汶川地震后,順德捐款超過2.5億元,在全國縣級區域捐款數字中數一數二;2010年6月30日全省首個“扶貧濟困日”,順德全城響應,以“慈善萬人行”的方式現場募捐4300多萬元;順德在冊義工達26000多人,占佛山義工總數的40%。
但當人們感慨于“順德好人”現象時,一向低調的順德人卻說:這沒什么好講的,我們一直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