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乞討該不該讓孩子行善
2012年07月24日
日前,星期8小鎮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員扮成乞討人員,看看小朋友愿不愿意將自己辛苦賺的E幣拿出來跟“弱者”分享。面對乞丐,小朋友的表現行為各異。
[家長聲音]
行善要從學會分享開始
章女士說,平時一直很注重孩子關愛他人、行善這方面的教育,讓她把零食、玩具和小朋友分享,讓她把最喜歡吃的食物給爸爸媽媽吃。章女士說,2008年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時,她告訴女兒我們要捐錢給地震災區的姐姐們買吃的,女兒剛開始不同意,但聽了我的一句:“你看她們連爸爸媽媽都沒有了”,孩子立刻有了反應,說:“媽媽,我們捐錢讓姐姐買個媽媽吧。”現在孩子每天都會收集家里的零錢,存起來說要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時在路邊看到行乞的小朋友也會主動拿出零食或者問媽媽要錢給他們。章女士說,小孩子的愛心要從小培養,也要鼓勵孩子行善,讓孩子明白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媽媽的贊揚就是對孩子的肯定。不要物化獎勵,也不要給孩子額外的物質獎勵,讓孩子認為“幫助別人是有價的”。
梁先生告訴筆者,他覺得人要有善心,要樂于助人。在這方面大人的表率是第一的。大人的行為舉止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如果家長平時就對弱小視而不見,那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模仿。當然行善要從學會分享開始。梁先生說,他在教育孩子時會用“換位思考”法,就是告訴孩子“如果你是他,你會覺得怎么樣?”讓孩子能夠“感同身受”明白行善的意義,并且愿意幫助別人。
在星期8小鎮游玩時剛巧碰到小鎮的一位員工化妝成乞討人員向小朋友行乞,有的小朋友舍不得給,認為自己打工賺錢很辛苦,可兒子毫不猶豫地把手里的E幣都給了這位乞討人員,我問他不覺得心疼嗎?兒子說可以再賺的,他那么可憐,用E幣可以買爆米花吃。
行善前要辨清真假
徐小姐表示,她不是不希望孩子行善,但是現在的騙子太多了,小孩子又沒有能力辨別真假。徐小姐告訴筆者,在孩子放學的路上經常有行乞的人,孩子覺得他們可憐每天都把全部零花錢給他們,后來徐小姐就不給孩子零花錢了。剛開始孩子還很生氣,徐小姐就告訴他那些行乞的人是騙子。徐小姐感慨,小孩子表現出同情、善良的意愿是件好事,但是這種善意被有些人利用,不但傷害家長也打擊孩子的善心。[專家建議]
行善是一種行為 家長要予以肯定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善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種行為。星期8小鎮資深兒童教育專家田老師表示:“小孩子表現出同情、善良的意愿是件好事,是值得家長表揚和肯定的。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很重要。家長千萬不要在孩子行善時打擊、懲罰孩子,或者說出類似‘你不好好學習,將來也會變成這樣’的話。否則讓孩子變得自私、冷漠、心理扭曲。”田老師說,雖然現在很多乞丐是假的,家長很擔心孩子會受騙,在遇到“假乞丐”情況下,如果孩子要“施舍”也沒必要當時就阻攔孩子,應該讓孩子學會和了解行善也是件重要的事情。至于乞丐的真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了自己的判斷力,會分辨真與假。另外,家長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家長要給孩子做表率,從小培養孩子關心他人、幫助弱小的習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贈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