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除社會冷漠需“帶頭大哥”
2012-07-24
自從媒體報道了咸陽街頭小伙摔傷無人救助被撞身亡后,尤其是目擊者鄭皓先生后悔未能出手的心靈表白,引發了市民的激烈討論。陜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景俊海,日前在全省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工作會上說:“現在社會上許多人表現得麻木、冷漠,那么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無論是誰,人人都是受害者。”(7月20日《華商報》)
景部長說的,既是善意的提醒,也是及時的警告。而他所謂的“麻木”,又被華商報組織的“倒地實驗”再度證實。這個實驗是,由一名主試者假裝暈倒,其他人員觀察周圍人群反應。當然,場地選擇在鬧市中心,即兩個大型商城的入口附近。實驗結果,的確讓人不勝唏噓。三次實驗中,共有55人路過主試者(暈倒在地者),僅只有4人提供幫助,約占目擊者的7%。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實驗中,在安排另一人打破僵局率先上前施救后,途經的24人中,還有3人給予幫助。也許前兩次實驗沒有這樣的安排,31人中只有1人施以援手。這個結果,除了說明景部長所言有據外,還驗證了“多元無知效應”旁觀者多了,愿意出手施救的人反而變少。這是因為,在對自己缺乏信心且周圍形勢不是很清晰時,大家都會等待別人行動,這樣,就會出現無人施救的局面。
由此可見,我們除了解決冷漠麻木以外,還要解決一個“帶頭大哥”的問題。
先說冷漠。我們知道,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社會性決定了人不可能單打獨斗,必須生存在一種“組織”之中。而每個個體的向善行為,才能使組織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人人都不利他,利己的可能幾乎沒有,有了也不會持之既久。無數事實證明,一個社會倘若把急公好義義無反顧當作道德尺度,將麻木冷漠自私自利棄之如敝屣,社會成員的價值判斷中,又充滿著善行天下克己奉公的行為取向,這個社會一定是充滿希望的社會,否則會一片混亂。就個體而言,為什么傳統文化一直重視修齊治平獨善其身,其中就有達成社會整體和諧的深遠意圖。反之,如果人人都“理性”地計算了成本收益,擔心受到牽連舍棄救援,從而耽誤救援時機,甚至造成死亡悲劇,下一個倒地無人救的,會不會就是我們的父母妻兒?那時,“人人都是受害者”,就不幸一語成讖了。
再說帶頭。上述“實驗”和“多元無知效應”告訴我們,在突發事件面前,人們往往會判斷錯誤,比如碰到有人倒在地上,你會想這個人到底咋了?是被人踹了一腳,還是得了疾病?或者情況并不想自己想的那么糟糕。由于缺乏自信且對周圍形勢不很清晰,彼時你就會猶豫不決,人越多越是這樣。你會想,別人怎么都不行動?可是一旦有人打破僵局,帶頭行動起來,就會有人前赴后繼。比如以上第二次實驗中,主動上前詢問倒地者的張先生,就“先以為他在休息”,可越看越不像,然后才上前詢問。在第三次實驗中,李小姐看到有人幫助“暈倒”的主試者后,才拿出礦泉水上前幫助。她說,她是看到有人出手,才敢上前幫忙的。當問及為何不第一時間上前援助,李小姐表示“對方是個男的,心里有些害怕。”這種顧慮,來自現實生活的經驗,也是“多元無知”的特征。
記得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中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回乘坐外國輪船,他看到幾個打手欺辱中國同胞,其中一個“肥人”,把手伸進女同胞褲腰內亂摸一氣,別的人跟著哄笑,他實在看不下去,大喊一聲“打!”,接著引來圍觀者集體喊打,打手最終驚惶逃離。方志敏就是危機關頭的“帶頭大哥”,值得我們投去敬佩的目光。
自然,我們不能光是敬佩,還要敢于行動。這就需要形成生長“帶頭大哥”的機制。也即是說,對見義勇為者大力褒獎,不使他們絲毫吃虧。反過來說,類似“彭宇”的遭遇,決不能再次出現。長此下去,就能打消群眾的顧慮和憂心。試想,如果鄭皓想去施救,又能得到路人的鼓勵和支持,田某就不會碾軋致死,他的父母和他的兒子,也就不會面臨巨大的失親之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