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能否告別“看海”七問?
2012年7月25日
雖然,這次61年未遇的超強降雨筆者身在外地,沒有親身經歷,但是每日通過電視新聞、報紙猶如身臨其境。雖然沒有感受到這場來勢兇猛無比的大雨,但還是要向為保護人民財產而英勇犧牲的人致敬,向那些當時無私地戰斗在各個角落里的平凡人致敬,也為那些喪生于大雨中的生命感到痛心和難過。
這兩年的北京幾乎一到夏天就要“看海”、“下海”,內澇問題如果一直靠應急預案來處理,顯然有些不夠,還需要更多的系統安排、調整。我更希望北京人的厚德心也別讓人們忽視城市排水系統的精細、科學管理!京城的超強降雨帶來的系列問題也引發了筆者的七個疑問:
一問,去年夏天京城“海水”退潮后,排澇的管網是否經過了全市大排查?有問題的,是否得到了整改、重建?
二問,城市建設時排水管網系統的設計有沒有統籌考慮過,是各自劃片管理,還是分行政區管理?更脆弱的是,各小區的管網是否獨自設計?可老天爺降雨有時候可是不分區也不分片的。北京的城市建設喜歡采用下陷式立交橋設計,這樣的設計之初與城市排水管網是不是有著銜接呢?市政管理系統有沒有部門或人員對于全市(區)的排水管網了如指掌?能說得上來某條街道某個小區的排水管網和主城區是怎么相通的嗎?如果不通,瞬間洪水又如何能分流疏導呢?望春園小區車輛被淹,這還只是一個小區,我想偌大北京城這種情況應該不少見。
三問,北京城市有沒有生態排水系統?有沒有考慮過利用天時地利的條件,自然條件來排水?城市本來就已經改造了自然,但是這種百年、數十年不遇的超強降雨過程是純天然的,適者生存,在城市中是否可以利用生態修復的手段來幫助城市吐納降水,希望城市管理者能體會一下這個道理。
四問,這一年來,日常的城市管網建設維護是否有人值守,有日常維護記錄嗎?至少我在路過的一些街道,能看到有些下水口已經被垃圾堵塞塞滿,有每日路過的井蓋也從來沒有看到過有人來定期巡檢過(也可能總碰不上合適的時間點)。
五問,氣象部門一天連發五次預警,在這9:30到18:30的9個小時中,暴雨預警從藍色到橙色不斷升級的時候,我們的相關部門有沒有在聯動?有沒有在應急行動力上也響應配套升級?這個很關鍵!有時候有關部門早一點到位開展救援,有些生命和財產損失也許不會發生。否則,僅僅是氣象部門在著急,老百姓眼睜睜地看著著急,也不夠啊。
六問,對于八萬人滯留機場,我覺得這個數字有點讓人吃驚!機場方面在氣象部門發布暴雨預警時,能否及時通過短信平臺、廣播電臺、各街道市政信息大屏幕等公共媒介發布信息,通知旅客航班取消或者延誤等信息。這樣讓很多旅客在動身去機場前就能知曉航班調整信息,不至于貿然出發滯留機場。而對于抵京旅客,機場方面既然都已經找不到出租車的時候,有沒有相應的交通疏導預案?廣大旅客們雖然很理解天公如此不作美,但如果機場管理再人性化些,再為旅客著想些,再上些配套的信息管理化手段,可能我們的很多旅客不至于焦灼于機場大廳,八萬人啊!可能安然在家中,不被堵在路上,也增加了安全系數,緩解了交通壓力啊!
七問,聞說七千交警全員上路,以身體為標桿來做交通引導,值得敬佩!更有某警官被水中的電線給擊中犧牲,讓人痛心。還有些人不幸喪身于車中。筆者有些疑問,在駕校學習過程中,記得是從沒有人講過如何從車子中逃生,而這種逃生應急的知識如何交給廣大車民?賣車的人只顧推銷車子,有沒有將從車輛中逃生的技能一并推銷給客戶?誰來負責這些逃生知識培訓與傳授呢?而且在銷售車子的時候,有人同時也很客觀地介紹了車子在各種緊急狀態下是否有什么不便之處呢?似乎市場行為中理所當然的沒有人去做這方面的實事求是說明。
據悉,這次超強暴雨已致37人遇難。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擊致死1人,觸電死亡5人。從歷史上看,也許我們今后的若干年還將處在豐雨季節,城市“看海”如果不能及時通過人為管理手段來予以解決,可能會有更多的財產損失。
守望相助考量的是人們之間的道德尺度,重塑的是公民社會的自覺自愿精神和意志。這個夏天,北京還將有若干場降雨,筆者希望理性的社會還是需要更多的科學管理和統籌規劃,以及精細到位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