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暴雨來臨能否直接放假?
2012年7月26日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事先本已發出5次預警,遺憾的是,在大雨傾盆而下之時,路上依然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結果已明明白白的擺在那里了,這個狀況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的,也是所有人都希望不要再發生的。
這場雨來的洶涌,已經提前準確預報了,也發布了相關的預警信息。但是預警之于我們,每一次在災難之后才那么熟悉,而在此之前都是無比的陌生。對于暴雨的預警,在技術上已經沒有多大的難度,但是在我們每一個的生活中,卻是如此的陌生,以至于成了無法逾越的鴻溝。
預警之于個體生命的意義不僅在于準確,還在于有效。藍、黃、橙、紅四級預警,在預報機構那里,這是等級劃分,是一項規范化的操作技術,而對于普通人,不管你怎么自戀和矯情,也不可能知道它對于個體生命的意義。它距離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確實過于遙遠。如果天氣預報變成了專業的技術,忽視了每個人的接受能力,這樣的天氣預報聊勝于無而已。此時我們已經不需要通過生命的代價,來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災害屬于藍、黃、橙、紅哪個等級。
個人膚淺的生活體驗,北方的降雨與南方比起來,就其自然降雨而言,算不上多大的場面。以降雨量為標準來進行預警,地域之間的障礙將永遠無法跨越,生命也將永遠無法承載技術盲點的傷害。天氣預警若是不能因地域而異,不能因城市承載能力而異,不能適應生活的需求,其意義何在。
有效的預警,從這一個細節上,就應融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
不妨遐想,每一次可預測的自然災害出現前,在復雜紛繁的等級之外,都能化約為我們對應的生活周期波動,什么級別的災害,城市所有的集體活動應該停止,不管重大與否;什么級別的災害,所有的單位,不分機關、事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應該提前或延緩上班,甚至給全體人員放假;什么級別的災害,就應該用所有可能的傳播資源,來輔導民眾在家里,在戶外做好自我保護。
有效的預警,改變我們的生活觀念,增進政府的公信力。民眾對災害意識不夠,不是民眾對待生命的態度不夠,有哪個常人不愛惜自己的性命。當預警融入每個人生活安排的時候,我們的生活節奏才能隨著災害而變。此時,政府的服務職能自我彰顯,所有人對政府的服務能力自然也會有一個公允的評價。
有效的預警,讓我們遠離死亡和恐懼。若是讓我們都遠離了死亡,其實我們所謂的災難,無非是生命的逝去,才把災害變成了災難。讓人不安的是,每次災害變成災難后,每個人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每個人都處于巨大的不安中,每個人都仿佛成了一個幸存者。
如諸位所見,每一次災害變成災難之后,因為生命的逝去,所謂的問責,不下于洶涌而來的雨勢。再想滔滔世界,事前保全每一個的生命,意義要遠遠大于問責,我們也無限期待,在每次的災害面前,無人死去,讓我們能盡情的為這樣的時刻鼓與呼。
其實在災害面前,對制度大動干戈不是所有公職人員都力所能及的。但是,做好它,只需要每一位公職人員關注城市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并做好每一個細節,它就足以讓我們的生活安定一些,讓生活好一些。
在寫下這些文字的同時,北京將再迎來新一場強降雨,根據預報,雨量雖不大,但在個別地區也難說,是否可以從這一刻起,讓這些個別地區工作的人,提前回家,讓他們回家的路不再面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