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面前首先要有情感
2012年07月30日
中國是個大國,氣候條件、地質條件都很復雜,自然災害多;中國也是個發展中國家,安全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現階段事故也發生的比較多。
不論自然災害還是生產事故,發生人員傷亡就是絕大的悲劇。悲劇應當盡量避免,但也要看到一定程度上無法完全杜絕。悲劇的發生或許存在階段論,不具有超越性。悲劇發生之后的處理方式,卻與發展階段無關,考驗的是政府的責任、國家的文明程度。
這 些年,我們在事故處理上的文明方向有目共睹,特別是“5·12”大地震之后,尊重生命成為國家和全社會層面共識。包括及時公布傷亡信息,盡可能詳盡公布遇 難者姓名、年齡、遇難地點等情況,舉行國家哀悼。也就是說,死亡不再是一串冰冷的數字,而是一個個沉重的生命存在。
因為搜尋、調查、核實,都要時間,信息公布有時候要晚于公眾預期,公布的方式和心態也還有需要改進的空間,但只要不是刻意隱瞞,晚幾天也能得到遇難者家屬和全國人民諒解。
也要看到,公布傷亡情況和具體信息,是政府的職責和義務,也是世界文明國家的慣例,并不值得特別拔高、放大、贊美。公布本身隱含著態度,對生命的敬畏和生命逝去的哀傷,但它畢竟不是直接的情感表露,有時甚至是無奈,一種壓力之下不得已的回應。
災 難,常常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相互交織,即便是單純自然災害,人民因此失去生命,就深可哀痛,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委托行使機構,要為此反思是否責任有失。 官員作為自然人或者權力行使者,都應當表達痛惋和歉意。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政治倫理。但現在有這種意識的官員還不算多。
相反,一些官員的心態還過于敏感,生怕流淚和致歉就意味著承認了失誤,要擔責。這種心態不正常,這樣的理解也不正常,情感和責任是兩回事。真有責任,就算心硬如鐵也逃不脫。
在 這種不正常心態的驅使下,一些不正常現象隨之發生。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面對災難和事故,一點悲傷的情緒都不敢表露,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撇清本人本部門的干 系,有時甚至巧言令色,讓人反感。例如氣候災難發生時,公眾第一反應當然是質問氣象部門,有些地方的氣象部門卻敢于拿出根本經不起推敲的說辭。昨天還有報 道稱,氣象部門利用公共氣象信息大發其財,兩相比較,何以自處?還有一些政府部門,災難發生時居然第一時間考慮的還是部門執法,毫不顧及災難造成的特殊情 況,怎不令人唏噓感嘆,甚至憤而發指?
另一種更為常見的不正常現象,是對災難的悲喜劇轉換。災難就是悲劇,政府救災,天經地義,不救或者救不好,就是失職。何以救了災竟成“偉大勝利”,災情還沒完全過去便要論功行賞。勝在哪里?功在何處?喜從何來?簡直就是麻木不仁,自絕于民心。
政府不是一臺機器,官員不是鋼鐵制成的機器人,政府應當是有人性的,官員更應當是有人性的。生命面前,首先要有情感。不正常的冰冷現象,我們要認真思考,更要從政治文化、理念這些深層面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