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如何安放暮年?
2012年07月30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由傳統走向現代、由家族社會走向公民社會的過程中,應當如何傳承孝文化?“‘孝的當代價值’暨《中國孝文化概論》出版座談會”29日在此間舉行,各界人士就共同關注的“孝”話題展開討論。
作為《中國孝文化概論》的作者,湖北工程學院黨委書記、中華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認為,“如何安放我們的暮年”是每個中國人無法回避的挑戰。對于建構養老保障這樣一個社會系統工程,中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更須弘揚孝道,發揮孝文化應對老齡化的重要作用。
他表示,從實踐層面上說,父母與子女間的代際倫理仍是現階段中國社會主要的倫理關系,養老、敬老仍是基本家庭美德,家庭尤其農村家庭承擔了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而且在較短時間內,指望“未富先老”的國家完全代行養老之責并不現實。因此,在政府不斷強化社會保障功能的同時,弘揚發展以孝為核心的家庭養老文化,仍是基本和現實的選擇。
他也指出,孝文化的建設需要用現代的理念。“平等性應是新孝道構建的前提,父母不能以權威自居,子女不能唯我獨嬌;民主性是新孝道構建的基礎,父母子女之間互相尊重;保障性是新孝道構建的核心,社會養老體系不完善是中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這就需要子女根據家庭實際為老人的晚年生活盡早做出妥帖安排,如給父母買養老保險、送養老院等,讓父母感到子女的孝心。”
“現實中的孝道失落,會對個人、社會乃至整個國家造成嚴重傷害,表面上是利益當前的親人反目,深層次上實際傷害了社會風氣。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既損,和諧社會的建設何談?”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一針見血指出,當前社會的浮躁與集體焦慮,亦與孝道的失落密切相關。
她反復強調“百善孝為先”,并認為惟有建設好了精神家園,人們的幸福感才有著落,生活也因此獲得了意義。面對道德失范的社會亂象,惟有大力強化“孝”的“固本”之舉。
著名學者李漢秋近年來一直奔走倡議設立中華父親節、母親節。他認為,“孝有著非常好的載體,即通過節日的形式來推行與弘揚。”他同時就中國特色的父母親節與美國的同類節日進行區分,指出中國的母親節定在孟母成為母親的日期,而父親節則以黃帝乘黃龍升天的重陽節為標志。
本次活動由光明日報國學版、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研究中心和湖北工程學院共同主辦。來自中央文明辦、教育部、中共孝感市委等機構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國學領域的40余人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