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學會質疑
2012年08月06日
從“被充氣男孩”小傳旺的捐款遭到失控質疑,到趙文卓、甄子丹的“戲霸”之爭;從方韓之爭,到微博名人“吳法天”被現實約架;從主持人的私生活被肆意曝光,到關于倫敦奧運的不實微博被瘋狂轉發,套用一句流行的話:“這個社會怎么了?”
自7月19日起,中國青年報對近來愈演愈烈的網絡暴力現象進行了系列深度剖析,引發了不少網民冷靜的思考。也許這一切,恰是一場正在上演的“現實版電影《搜索》”。
當“沉默中國”變成“質疑中國”
不少網民感嘆,微博已改變了很多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一個沉默中國,因為微博,已經變成了一個激烈的質疑中國。”參與小傳旺事件爭議的“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說。
7月1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對“小傳旺捐款去向”的失控質疑,“天使媽媽”的志愿者很納悶兒,短短兩天內,社會和媒體巨大的關心不再傾注在孩子身上。有網民評價,網絡暴力損害了對事情本身的關注,妨礙了普通網民的知情權。
“雖然并不清楚主持人王羲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真的覺得網上的肆意謾罵太嚴重,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亂罵一氣再說,很不理性。”《環球時報》英文版記者凌玉環說。
網民“Zhibin_Yao”把愈演愈烈的質疑稱為“沉默后的爆發”,“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飛亂叮,可悲!”
“我們太久不去質疑,如今終于有了機會,才會這樣的激烈和不成熟吧。”網民“次仁普布”說。
網民“華祎德1De-nnisH”說,就像薊縣大火的關注焦點被莫名其妙轉移到幾個人毫無意義的約架,“公眾片面的視角已經逐漸淪為控制輿論方向的后門”。
在引起反思的同時,本報的系列報道依然遭遇了網絡暴力。7月20日《網上大字報,誰能獨善其身》、7月23日《微博“約架”:從網絡語言暴力到現實的拳頭》、7月24日的《誰在為網絡戾氣“添油加柴”》,7月25日《誰是“網絡打手” 誰在“人肉搜索”》、7月30日《誰能扼住網絡暴力的脖子》、7月31日《國務院奧運首金賀電遭遇網絡暴力》被網民罵為“無恥”、“信口雌黃”、“王八蛋”、“睜眼說瞎話”、“資產階級的走狗”、“官方媒體的沉默與無能”……
“被濃妝艷抹”的140個字
不少網民在反思,以惡意猜度為前提的盲目質疑,其實是網民情緒的發泄。
網民“遠近聞名”說:“當一個人的微博給自己帶來萬千粉絲,獲得虛幻的領袖感時,他并不知道,自己并不能控制這種力量。當很多人在支持你時,他們不是出于正義感,而是為了發泄和滿足,同樣,當很多人在踐踏你時,他們也不是出于邪惡,而是為了發泄和滿足。在心理的運行機制中,沒有善惡這種規范力。”
網民“阿華44”認為,這都是方舟子“自證式”質疑惹的禍。“社會對這種無底線的質疑和人身攻擊再也不能容忍了。因為下一次受傷害的可能就是你。”
在網絡謠言和暴力“滾雪球”的路上,網民認為“標題黨”是一大原因。
網民“WingsForDream”說:“現在的標題黨‘濃縮’出的標題往往和下面的內容大相徑庭,但卻恰恰迎合了網上‘罵族’們的心理,結果搞得人上網時總是肝火過旺。我以前也這樣老是義憤填膺,現在倒是有點百毒不侵了。”
同時,很多人指出,制造謠言、傳播謠言的受罰成本太低,刪帖而已。
網民“漫無際”說:“微博的只言片語,本不應也不能承擔起傳播事實真相的重任。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在轉來轉去的@中,事實已經不是那個事實,真相也不復存在。為了吸引眼球,140個字被濃妝艷抹,簡略而又充滿火藥味的言辭極易激起一些人藏在深處的暴戾之氣。”
不少網民進一步反思,盲目質疑的根源,也在于近年來的社會公信力滑坡。
網民“王新宇HR”說:“如果這個社會本身是一個真正和諧平靜的社會,戾氣也不會那么重。”
公民社會,學會質疑
無底線的質疑和傳謠,社會并非不會付出代價。
關注小傳旺的網民“西北愚人2010”反思說:“不理性,不明真相的質疑結果是什么?就是成了扼殺那些貧困大病孩子生命的劊子手。”
網民“我小馬”說:“希望這樣的質疑不要傷害到真正的行善者,更不要耽誤受害者,做好事的把好事做到底,信任是這個社會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同樣浪費不起。”
學會如何質疑,也許正是公民社會的進步。網民“Geologist_NanLi”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要聽風就是雨,無知無底線的八卦只會傷害到別人,同時也污染了網絡大環境!”
支持天使媽媽的“北京廚子”也反思說:“我們絕不輕信任何一個動用了公共資源的個人和組織。這個案例從韓寒開始,一直延燒到天使媽媽基金。但是質疑應該遵循的是什么?是被憤怒的情緒引導下展開人肉八卦大戰,還是基于事實,步步為營地揭出黑幕?”
網民“天下口水客”認為:“因為從未習慣于質疑,所以一旦放開,則會滿天狐疑,但塵埃總會落定。”“笨笨爽的圍脖”說:“多給自己自我思考和判斷的時間。”
網民“隔壁墻角”也對被質疑的對象建議:“理應做好被質疑的準備,在質疑中學會溝通,使公益更加讓人信任。改變大多數人,不如做好自己。”
“質疑中國,這己是社會進步,質疑是必須的、是必要的,但我們要學習觀察、調查、分析和判斷,理智區分辱罵、臆想、有證據質疑,才能免于迷失,免于被裹脅被愚弄,共識、合作和大規模社會進步才有可能。”鄧飛說。
網民評語摘錄
追趕風的瓜:質疑也需要經歷過程,從無序質疑到有序質疑,從質疑一切到合理質疑,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付出很多代價,也正是這些代價促進質疑走向正確的道路。頂?。猿郑?br />
圍城里的曉棟:中青報《誰在為網絡戾氣“添油加柴”》寫出了我一直想吐槽的點:當“沒耐心”遇上“標題黨”,任你百般辯解,我噴了再說。
吳法天:微博正在撕裂社會。每天看到的負能量永遠超過正能量,謠言轉發量永遠超過辟謠轉發量,謾罵和人身攻擊永遠超過冷靜的講理,公知們永遠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民粹者和民主派永遠占據社會的道德制高點,兩撥人總有互毆不完的事情,滿眼都是大字報小字報。今夜,我對微博不再樂觀。這里是天堂,也是地獄。
fjrb李秋華:請大家,認認真真看完這一篇,也請大家,認認真真得想好了再說話,不要再動不動出口成“臟”,耗費力氣在無聊無謂的揣測謾罵中,不如,實實在在幫助你們身邊能幫助到的人,不要弄臟自己的嘴,以及別人的眼。
夕陽余霞:“戾氣”只是存在于網絡嗎?非也!網絡不過是折射出全社會而已!要根除產生戾氣的根源,網站沒有這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