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策少一點戲劇性變化
2012年08月07日
廣受各界關注的廣州擬上漲居民醫保個人繳費一事,近日有了明確說法,廣州市人社局及下屬廣州市醫保局表示,2012年9月開始的新居民醫保年度將繼續執行現居民醫保政策,參保人繼續按現標準繳納居民醫保費,廣州市居民醫保個人繳費部分將不上漲。
廣州此次調整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籌資標準,主要涉及未成年人及在校學生、非從業居民和老年居民。面對去年醫保基金一年虧空近2億元的現狀,廣州出臺征求意見稿,擬從今年9月起將繳納的醫保費用提高50%-108%。還稱,在廣州現有的經濟水平下,90%以上的居民可以承受調整后的繳費標準。但意見稿一經公布即遭到當地市民的反對,媒體和網絡幾乎與市民站在一起,給予“一邊倒”的報道。結果是,前后不到半個月,官方的態度由“90%可承受”轉為“緊急叫停”。
近年來,在較短的時間內,政府決策發生戲劇性變化的事情還很多。比如,今年以來多地出臺的樓市寬松政策,幾乎毫無例外地成為了“短命松綁令”,便是典型的例證。這給我們帶來一個困惑,為何媒體、網絡等的介入,會讓行政決策結果變得如此迥異?
由媒體和網絡率先發布,形成一定的社會反應,相關部門隨后表示關注,雷厲風行地解決問題,成為近年來社會熱點事件發展的一個基本程序。在公眾輿論對未成年人、非從業居民、老年居民等相對弱勢群體的一致“支持”、“支招”下,在對有關部門的一致“批評”、“抨擊”下,廣州緊急叫停上漲居民醫保個人繳費,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當地政府廣聽民聲、善納民意的舉動。但出臺政策前“90%居民可承受”的結論,與叫停政策給出的理由——“根據《社會保險法》及相關規定,由政府給予補貼”,明顯是矛盾的。也就是說,不管參保對象是否承擔得起,根據目前的法律規定都不應當上漲費用。
從傳媒理論學的角度來看,媒體在社會利益調整和利益沖突中,應該是中立的。一方面,媒體應該聽弱者聲音,應該有扶助弱者的道德立場;另一方面,在面對沖突時,要有中立價值觀,平等傾聽各方聲音,而不是僅僅替某一部分人說話。相對而言,這樣一個中立價值觀賦予了媒體能更廣泛參與社會生活的可能。回過頭看,上漲居民醫保個人繳費的風波本不應該發生。不僅《社會保險法》有明確的規定,而且居民醫保作為一項福利、救濟性質的制度,出現資金缺口應當由政府兜底和補貼,或者是把醫療成本降下來,而不是急于找參保人負擔。
從近年來發生的政府決策戲劇性變化中,我們不難看出,政府部門依法公開、公平、公正行使行政職權,關鍵不在于媒體和公眾的態度,而在于要為行政權立規矩、嚴監管,使得沖動的行政權不因外界輿論影響而左右搖擺。換言之,如果沒有為行政權立好規矩、落實監管,政策的權威性和可持續性難免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