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高校圖書館加快開放步伐
2012年08月07日
日前,在2012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北京分營開營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代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41所承辦該試點活動的高校鄭重承諾:今后,各高校將定期向社會無償開放圖書館,并“希望全國有更多的高校能和我們共同行動!”
有相關數據顯示:1000余所高校擁有藏書6億多冊,公共館僅為4億冊;高校館擁有網絡版電子期刊的65%,公共館僅為28 .6%;高校館擁有聯機數據庫為30%,而公共館僅為2.9%。如果將高校圖書館開放,無疑能更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
但現實的情況是,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并未對社會開放。筆者所在的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會,眾多大學和科研機構云集,普通市民卻鮮有入館閱讀的機會。像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比較普遍。既造成了高校圖書館資源的極大閑置和浪費,也令閱讀需求日益增長的公眾“望館興嘆”。
這次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率先向社會開放圖書館無疑帶了個好頭,這對高校和社會而言都是雙贏之舉。大學是一個社會的知識淵藪,為社會和人類進步提供知識是義不容辭的職責。自大學在歐洲產生一直到近現代,一流的大學都是開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閉的。比如,在美國,公立大學圖書館都向公眾開放,不需要出示任何證件。從財政來源看,辦大學的錢來自納稅人,納稅人當然有權享有應得的公共資源。因此,逐步并徹底開放高校圖書館應當成為一個大趨勢。
高校圖書館在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同時,如何突破傳統管理模式和服務方式,利用自身優勢直接服務社會,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目前,依靠高校自覺主動開放圖書館的進程可能會很緩慢。因為這會增加工作量、帶來校園安全隱患等問題,而且難以產生經濟收益。因此,我們在為北大清華開放圖書館叫好的同時,一方面,要發揮政府這只有形手的作用,在資金、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撐;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這只無形手的作用,建立起社會參與的長效機制,這樣才能將這件好事辦好、實事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