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之鏡:抓鐵路安全要有主心骨
來源:公益中國網 特約評論員:木頭馬 發布時間:2012-8-9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被網友稱為是“著名”的“鐵路事故之城”,這座號稱南半球最大的城市,僅2005年以來,就發生了六、七次大事故。當地時間2012年8月5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列即將抵達萊蒂洛車站的火車發生脫軌事故,導致約30人受傷(其中6人身上多處受傷,被送往醫院,但沒有生命危險。另有25人在現場接受了簡單治療)。大部分受傷乘客在最后一節車廂上,這節車廂脫軌后撞上一個巨大的鐵路信號塔,信號塔隨即倒在列車上。報道消息還稱,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系統3日開始的罷工已持續4天,該市地鐵系統3日夜被迫關閉,使得此次脫軌事故更加劇了該市交通系統的混亂。
說阿根廷首都發生的鐵路事故,不能以看熱鬧的心態,更不能對安全做“掩耳不能盜鈴式”的避而不談和諱病忌醫,而是要把它作為一面鏡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斷警醒自己,不重蹈自己和別人悲劇的覆轍。
有意思的是,阿根廷首都鐵路一直在“不厭其煩”地重蹈著自己的覆轍。就在今年2月22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曾經發生城鐵撞站臺出軌事故,造成至少51人死亡、700余人受傷,成為近34年來阿根廷發生的最嚴重的鐵路交通事故。2008年以來,阿根廷鐵路系統已經發生過8起事故,大部分發生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透過現象看本質,阿根廷首都的鐵路事故主要有以下幾個病灶:
一是鐵路設備設施老化成為事故頻發的主要病根。阿根廷的鐵路系統主要是在19世紀末期由英國建設的。每年需要承載乘客4億人次,是南美最繁忙的鐵路系統。特別是首都不因諾斯艾里斯,鐵路線呈放射狀分布,與公路平交道口星羅棋布,增加了安全隱患。此外,鐵路系統的基礎設施和設備嚴重老化,鐵路、機車、通訊和安全等系統不僅無法及時更新,而且缺乏必要的維護.從網上圖片中可以考出,阿根廷首都的多次鐵路事故中,列車均為數十年前的舊款列車和日本等國家的價格低廉的“二手貨”。
二是鐵路私有化成為事故頻發的重要推手。由于阿根廷政府一度面臨財政危機引起的預算壓力,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鐵系統于1991年實行私有化。從那時候起,4家私有公司接管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鐵。但是,這些公司在接手之后未能成功擴張、提升交通服務。這20年里,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城鐵系統慢慢地“老去”,“病情”也越來越重。阿根廷智庫國家公平與發展政策實施中心的報告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公交企業的主要收入是政府的補貼,而且這種補貼基本不附帶什么附加條件。正因為如此,私人的公司“基本不會想到要去提高自己的服務”。只要有鐵路事故發生,阿根廷就會有聲音批評政府“任由公共交通基礎設施荒廢失修”,“縱容設施缺陷”。政府方面則指責運營商布宜諾斯艾利斯鐵道公司疏于設施更新。而運營商則抱怨,政府給乘客票價封頂設限使企業無法獲得充足資金,無力改造設施。歸結起來說,私有化后的捉襟見肘,不斷讓事故鉆了空子。
三是糟糕的管理讓鐵路事故“前仆后繼”。剛剛發生的慘劇再次暴露了阿根廷的交通無序和糟糕的管理標準。人們也無法不去聯想阿根廷半年前的那次大事故。阿方鐵路部門在今年2月份那次事故調查中就曾發現,早在2008年阿根廷國家審計員辦公室發布的報告里,曾提到過布宜諾斯艾利斯鐵道公司的列車有多項缺陷,其中包括缺乏緊急剎車設備、手剎設備不實用等。“2008年我們確認(列車)剎車系統存在嚴重問題,”一位主管官員如是說,“政府當時沒能采取措施,也沒有嚴厲懲罰。”更令人痛心的是,故障先有明顯征兆,隨車機械師甚至多次上報制動不靈,但是上級堅持“開到終點站再說”。于是負責的隨車機械師馬科斯•科爾多瓦告訴警方,在終點站前幾個車站“每一站我都經無線電向調度員報告,剎車有問題,”,但上級指示他繼續本次行程,到終點站后再作理論。一個接一個的管理疏漏讓列車駛向了事故的深淵。
總之,阿根廷發生的鐵路事故,再次為世界鐵路安全敲響警鐘,也提醒中國鐵路必須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筆者認為,有簡明扼要的三句話:保安全要舍得花錢更新完善設備,發展高鐵的路子要堅定地走下去;中國鐵路必須高度集中、統一指揮,絕不能搞私有化造成扯皮不斷的群雄逐“路”;運輸安全管理必須規范、從嚴,對干部職工嚴格要求和理解關心應同步。
最后,筆者想絮叨一句老話:把自己的事要當事,把別人的事兒也要當事兒。特別是風口浪尖的大鐵路,把別人的事故當成自己的鏡子,警鐘長鳴,檢點瑕疵,改進工作,是事半功倍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健康的思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