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一行關乎道德建設大業
2012年08月09日
一句話、一舉手、一投足……人們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反映的是修養和素質的內涵,折射的是心靈與精神的光芒。
“道德建設,最重要的是人人參與,人人作為。”在蟬聯中國好人榜“四連冠”的安徽,群眾性常態化道德實踐活動成為發現好人的富礦、弘揚美德的載體。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賀懋燮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一言一行,關乎著道德建設的大業。”
道德檔案:
讓好人好事不再隱姓埋名
84歲的老黨員汪秀珍60年如一日孝順百歲婆婆;張金枝常年義務幫助社區工作,照顧孤寡老人……蕪湖市鏡湖區紅梅社區存放著一本本《居民道德檔案》,里面記錄著社區近年來發生的好人好事。
“建立道德檔案,目的就是讓好人好事不再隱姓埋名。”由4個住宅小區、2400戶居民組成的紅梅社區,針對做好事自己不留名、別人不知情的實際,從2007年開始建立居民道德檔案,探索公民素質評價模式。社區居委會堅持以正向激勵為主,側重于對好人好事進行建檔,著重記載居民熱心公益活動、鄰里友善、家庭和睦和遵守社會公德等內容,做到“一戶一檔”逐項記載。為保證信息真實及時,社區建立樓長、黨小組長分片采集與居委會每半年集中采集相結合信息采集網絡和核查機制,并對入選事跡進行廣泛宣傳。
“要通過努力增加自己道德檔案的厚度,即便死了也不后悔!”社區居民湯彪是一名癌癥患者,他不僅勇敢與病魔做斗爭,還當起了社區志愿者,積極為社區建設做好事。社區黨委及時將他的高尚行為記入檔案,在居民中產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應。隨著道德檔案的建立,短短4年間,紅梅社區志愿者數量增加了近60倍,已經建立起6支超過600人的志愿者隊伍,常年活躍在社區文明創建、治安維穩、網吧監督和公益活動的第一線。
給美好留下印記,為言行設置標記——紅梅社區的居民道德檔案制度,很快在鏡湖區、蕪湖市推廣,并走進馬鞍山、淮北、銅陵……走進全省的街道社區。
愛心銀行:
把善行善舉傳遞到千家萬戶
在愛心銀行的“許愿墻”上寫下自己的心愿時,四年級小學生程明鎖抱著的是試試看的心理。可是,沒過幾天,她的心愿真的實現了——愛心銀行的阿姨把一套《十萬個為什么》交到她手里。
這是發生在合肥市經濟開發區錦繡社區里的故事,自2010年社區“愛心銀行”成立以來,通過“許愿墻”實現愿望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和生活困難居民,已經有上百人。為實現社區居民公眾慈善常態化、正規化,錦繡社區在合肥市率先成立“愛心儲蓄銀行”,采取儲蓄愛心、兌換物品的運行模式,儲蓄主要是捐獻衣物、棉被、書籍等,“儲戶”有單位工作人員、企業家,也有普通居民,社區低保居民和困難家庭憑“愛心卡”免費領取。為更好地滿足困難群眾需要,“銀行”設置許愿墻,方便捐贈人定向進行捐助。
“我們這里儲蓄的是愛心時間。”負責“愛心銀行”工作的蕪湖弋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查旭介紹,“愛心儲蓄銀行”主要經營“愛心時間”的存儲和支取,以及志愿服務公益事業。凡是領到“愛心儲蓄卡”的人,都是“愛心儲蓄銀行”志愿服務者,他們組成志愿者服務隊,專門用來滿足“客戶”支取或“借貸”服務。此外,還有一批長期與社區特殊困難家庭、個人結成對子的志愿者,他們與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一起組成了“愛心儲蓄銀行”的基本客戶。他們既是服務的提供者,享受“愛心儲蓄銀行”的各種待遇,又是服務的支取者,接受銀行提供的償還服務。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安徽各地,不同定位的愛心銀行、不同形式的慈善互助方式,拓寬著弘揚傳統美德的渠道,也創建著義務與權利對等的現代道德模式。
道德信貸:
讓文明誠信成為真金白銀
滁州市鳳陽縣劉府鎮村民何仁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席牢騷話,促成了一項新事物的誕生。對于“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婦”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實在的何仁友曾經實話實說:“現在老百姓發家致富,哪有心思搞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再說,就算評上了,能當飯吃嗎?”
話語逆耳,反映的問題卻很深刻。鳳陽縣針對“有德無得”、“好人沒好報”等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廣大農村信用環境差、信用體系不健全,導致銀行有錢不敢貸、農民缺錢貸不來的“兩難”實際,尋找解決群眾致富缺資金、金融企業業務難、文明創建缺抓手的結合點。2010年2月,鳳陽縣推出道德信貸試點工程,道德模范可以用文明作擔保,以誠信作質押,經過相關審批后取得最高30萬元貸款。同時,還可以在額度內,“一次核定,隨用隨貸,余額控制,周轉使用”,并享受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簡化手續、3天辦結和上門服務等多項優惠政策和服務。
“有了‘道德信貸卡’,銀行相信我們,借錢既方便又實惠。”府城鎮張老莊村村民黃吉風,是一位為保護他人生命財產安全與歹徒搏斗身中5刀的見義勇為道德模范。黃吉風曾多年替別人跑貨運,具有豐富的貨運經驗,但一直缺少買車資金。2010年8月,通過道德信貸工程黃吉風貸款10萬元,買了一輛新貨車,在合肥與鳳陽之間跑運輸,每月有近萬元純收入。道德模范馬克東,通過道德信貸工程貸款30萬元,擴大了高效生態農業的規模,并通過技術指導幫助周邊農戶受益。群眾說:“道德信貸,讓道德文明變成了真金白銀!”
好人有好報,社會才能向上向善。鳳陽的道德信貸,很快在全市得到推廣,安徽省文明委聯合有關金融機構將“道德信貸”覆蓋到所有“中國好人”和省道德模范,給予無擔保優惠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