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優先多方受益
2012年08月09日
近年來,哈爾濱香坊區委、區政府把社區建設、民生服務擺在首位。“我們對社區居民全方位服務,打造穩定幸福的小社區,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以此構建和諧安樂的大社會。”香坊區委書記孫洪慶說。
香坊區是老工業城區,下轄20個街道辦事處、110個社區。2006年,110個社區中公益用房使用面積達到標準的僅10個,近60%的社區用房使用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
后發趕超的香坊區,沒有放慢自己的腳步。
2009年,圍繞“力爭三年使社區公益用房全部達標”的工作目標,香坊區政府為社區的硬件建設投入了真金白銀。截至2011年年末,累計投入1.08億元,新增社區公益用房4.3萬平方米,社區公益用房達標率達100%,平均使用面積達400平方米以上。
從上世紀70年代起,在通天辦事處的二三五社區、通鄉辦事處的糧庫社區、安埠辦事處的增福社區和黎明街道辦事處紅星村附近,一個100個足球場大的垃圾填埋場讓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市、區兩級政府共同投資2億元改造,占地70余公頃、以中國八大名亭為主景的“林地亭園”呼之欲出。
68歲的金鋼亭上世紀60年代起就住在這里,用他的話說——“我家被垃圾場包圍了,一到刮風天,到處是惡臭。政府出錢給我們老百姓修這么大一個公園,環境改善了,咱老百姓生病的也會減少。”
在香坊區,一張多方受益的民生網正在鋪開。今年以來,以1平方公里轄區面積為服務半徑,規劃建設22處1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社區。“社區15分鐘生活服務圈”使90%以上的社區實現群眾文化、醫療、助老、繳費、服務“五不出社區”。同時,社區建設的“觸角”伸向了廣大農村,全區90%的村啟動了農村社區建設,50%的村建設了300平方米以上的村級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活動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