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不能與洪水“爭地”
2012年08月13日
7·21暴雨已過去20多日,關于這場災難的關注和思考依然在繼續,近日,《新京報》記者前往房山區受災嚴重的多個村莊和小區調查,從一條條河道的命運中,探尋洪災背后的深層問題——堆積在河道中的沙石堆、寄生河道的廠房、阻河道而建的停車場、攔壩截水的農家樂、建在河灘上的住宅樓……種種對于河道的侵占與開發,令人吃驚。
中國是個水患多發的國家,在與洪水不斷的抗爭中,人們越來越清晰認識到,洪水是不可能根治的,在洪水面前,提高江河防洪標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規范和限制人類的有害行為,學會與洪水和諧相處。1998年洪災之后,我國在長江流域遷移了1460多個洲灘圩垸內的居民,疏竣和擴挖了一批江河河道、河口,人類活動空間大幅度向洪水退讓,降低了大規模洪災的風險。
但在一些地方,這樣的經驗被忽視了。7·21暴雨,房山一些地區洪水為什么造成巨大損失?除了雨量過大,還有一個原因就在于,城市發展與洪水爭地,占用了原本留給洪水的土地,大大縮小了洪水調蓄的空間,最終導致了一場空前的災難。
以房山區的南泉河為例,本是條承擔泄洪功能的河道,卻承載著很多種功能。河道上游,一座在建橋梁工程致使河道擁堵;中游,農家樂攔壩截水、筑池養魚;下游,人為更改河道、侵占河堤。沖下的洪流,被河道上的設施4次抬高水位,從上游到下游,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水壩、河堤順次崩塌……
按《河道管理條例》等水利法律法規,河道管理范圍內,堆放物料,建房攔壩等人為活動,一律禁止。但這些違法現象長期蔓延,卻未受制止和查處。7·21之后,有關部門吸取教訓,開始拆除一些河道中的違建,希望今后,針對侵占與開發河道、河灘的行為,能建立一種長效的執法機制,杜絕人與洪水爭地的現象。
當然,由于人口的增長,土地的緊缺,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開發一些易被洪水侵害的區域。不過,開發的同時,也要重視堤防、蓄滯洪區等防洪安全體系建設,建立起減輕洪災損失的開發模式,如此,才能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對此,房山兩個小區的例子就很有說服力。長陽鎮碧桂園小區與小區旁的啞叭河之間,本來有一條三四米高河堤隔開,但是今年年初,這條河堤被夷為平地,導致洪水直接沖入碧桂園小區。而與碧桂園小區隔河相望的加州水郡小區,因為老堤壩的存在,在此次暴雨中則安然無恙。一條堤壩,決定一個小區的命運,這樣的教訓可謂刻骨銘心。不少地方由“分洪區”辟為可開發的“安全區”后,淪為此次暴雨重災區,當地的防洪安全體系需要進行深刻的檢討。
北京多年來降雨少,河道干涸,洪水幾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無論是城市規劃建設還是市民意識,對防洪都缺乏應有重視。現在永定河、北運河、拒馬河等五大水系都存在不同程度被侵占或亂開發的情況,但河道與泄洪是更長歷史時間的自然形成,應遵重自然規律。只有盡快“補課”,我們才能在災難來臨之時從容應對,避免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