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眼里的社會責任
2012年08月17日
看這本書,我自然而然想起“無用之用”的說法。翻開這本潔白清淡的書,簡單的四個字,靜靜讀下去,一幅幅簡筆畫勾勒出一個個陌生人物的面孔,一個個陌生或熟悉的名字,一段段或長或短的訪談問答,這能解決什么問題?對于功用主義者而言,這本書或許并不適合。《讀書很好》只適合那些能夠享受閱讀樂趣,能靜靜思考的人。在這里,能了解香港,雖不至于說讀懂,卻能了解行行業(yè)業(yè)的人物,他們對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看法,他們所從事的職業(yè)特點,比如出版人、插畫師、學者、NGO工作者、評論員等。讀懂的或許不僅僅是香港,還有中國。書中的人物不是把目光局囿于維多利亞港兩岸,而是整個中國,他們對于社會責任的認知和參與是值得我們這些內(nèi)地人思索的。
淺米黃色的頁面很有文化氣息,看起來很親切不刺眼,第一印象很好。形式上采用的是訪談記錄形式,每個人的訪談不是特別長,很適合利用碎片時間或睡前時間閱讀。沒有大段的文字,不容易產(chǎn)生厭煩感。中斷閱讀后也可以很快地再次進入閱讀狀態(tài),不至于連接不上。每個人物訪談之前都有人物的基本情況介紹,使得讀者不會對訪談人物過于陌生。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對香港文化、內(nèi)地文化能形成一些淺顯認識,會產(chǎn)生一些基本的思考。
不足的地方在于,讀者要了解大部分被訪談?wù)呋蛘邔ο嚓P(guān)領(lǐng)域有所了解,讀起來才會感覺更加有趣味。本書雖然看起來內(nèi)容簡單通俗易懂,但對讀者背景要求較高。
這是一部充滿誠意的作品。作者從細微處著手,如一本書、一個話題,將閱讀這件看似很個人的事,拓展其社會性。作者通過49篇精彩的札記,試圖傳達兩層含義:一個是“信息科技不會自動帶給人信念、價值及方向”,我們需要閱讀;另一個是“閱讀同樣是件很社會性的事”,我們需要了解背后蘊含的意義。這樣的價值追求顯然不是簡單的一本書所能承載的,但作者為此所做的努力值得我們肯定。
先不說這其實就是一篇篇訪談組合而成的書,就是訪談的內(nèi)容也淺嘗輒止。那么小的篇幅要去訴說許多公共事件,顯然是不夠的。我讀這書最大的收益是知道了很多作者,了解了我想去探訪香港公共生活時可以選擇的書。所以,這是一本導引類的書。譬如,了解香港可以看看陳云的香港系列,了解一個香港公益人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就可以看看蔡東豪《七俠四義》,我們通常說的環(huán)保也可以在《一家人好天氣》里獲得別樣的體悟。
這本書,在濃縮港地精華的同時,讓人感到一種很強的社會責任感。熱愛香港并于方方面面做學問的一群人,讓“學問”落地,關(guān)注民生,努力以一種大眾易于接受的姿態(tài)和方法講述他們的成就或表達他們的反思與憂患。很真實,很生活。我們普通讀者看到的香港,不再是單一的購物天堂,這里的人們在思考什么,在以什么方式思考;和內(nèi)地有哪些不同,又緣何不同?均有良好的見地,引人深思。我們需要這樣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