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人均工資撕裂社會情緒
2012年08月21日
相對于英國政治家本杰明·迪斯累利那句“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糟糕透頂的謊言和統計資料”,美國人達萊爾·哈夫對統計數據的說法顯得溫和許多,他認為,“普查工作者并非居心叵測之徒,但并非所有的數據都產生于良好的環境,也并不是所有的數據都會附有對精確度的說明。”因為缺乏精確度的說法,不僅使得一些統計數據變得毫無意義,而且可能帶來某種分崩與撕裂。
北京市統計局日前發布2011年各區縣主要統計數據,16區縣例行“亮家底”。其中在人均年薪一項,北京市區縣的數據顯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的,當數擁有金融街的西城區,人均年薪達到109753元。其次是東城區的8.8萬元、海淀區的8.6萬元和朝陽區的8.3萬元。另外,盡管西城人掙得最多,可“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卻是海淀區的37746元,而“人均消費支出”最高的是朝陽區,達到24799元。
不由想起幾年前一個著名的網絡段子:“張家有財一千萬,十個鄰居窮光蛋,平均下來算一算,個個都有上百萬”。所以一點也不意外,類似西城區“人均年薪超10萬”等數據,又緊緊跟隨著一片“拖后腿”“被平均”的哀嘆。這樣的場景我們無數次地經歷過,有關方面仿佛刻意要以這種看似無可爭辯的數據,來提醒每個“屌絲”的存在感。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又實在不知道,那些總是發出哀嘆的群體,其基數到底有多大。顯然在這方面,最擅長“數字說話”的統計部門,從未試圖給出一個數據。
如果說統計部門長期容忍了“拖后腿”的群體面容模糊的現實,正好佐證了達萊爾·哈夫“精確度說明”缺失的論斷,那么,這種缺失事實上早已不止于此。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一種統計方法,即在職工平均工資統計時,對統計對象的單位結構作出相應調整,同時對不同行業、不同社會收入群體再作一些相關的分布性、以及覆蓋人數統計,那么,平均工資的統計數據或許會更真實,也更符合客觀事實。輿論其實早已提醒了這一點,統計部門實在是“非不能也,乃不為也”。
我總覺得,統計數據之所以不得不背上一個不好的名聲,其原因不僅在于統計部門總是一意孤行,企圖以此來證明某種發展或富裕的幻覺,并樂此不疲,還在于從根本而言,它是對被平均數據所遮蔽的收入差距現實的漠視,以及對平均數據所產生社會情緒的漠然。如果說,“平均數”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概念,已不只是因為它可能給決策帶來的誤導,也因為它一再地對社會心態產生刺激與挑釁。
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心態,指的是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中的社會心境狀態,是整個社會的感受、社會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平均數”之下,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在彌散?我們看到的,每一次的“平均”數據,都帶來一次羞辱與傷害。而那些總是“拖后腿”的群體,在日漸的面容模糊之中,日益被所謂的主流社會所疏離或者被拋棄,從而滋生進一步的心理失衡。由此產生的,是社會共識的破裂,社會價值觀的分崩離析。如果說中國社會階層存在某種斷裂的趨勢,那么,歷年的統計數據亦可謂有潤物細無聲之功。
怎樣的統計方法是科學的,如何讓統計數據更真實全面地反映實際情況?這是統計部門要思考的問題。但一個面容模糊的巨大社會群體,總不可能一直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你終得正視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