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吃魚翅不僅是個環(huán)保問題
2012年08月21日
廣州日報消息,稱有行業(yè)協(xié)會舉行論壇,表示“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浪費,且認為割鰭丟肉的環(huán)保電視鏡頭是有人編造,不切實際。此舉一出,立刻引起較強的社會反響。
筆者在此暫且不論“拒食魚翅”是不是就可以為生物鏈的保護做出貢獻,是不是應該為了地球生態(tài)的平衡而放棄魚翅美食。筆者要討論的是,在公眾都在糾纏于“魚翅與環(huán)保”這個話題之時,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重點放在另外一個層面,那就是從魚翅食客的構成以及這種構成所帶來的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上。
這比將拒食的原因歸咎于環(huán)保更為有歷史和時代意義。
眾所周知,但凡去吃魚翅者,或者吃得起魚翅者,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要么是有一定實權的官員,要么是腰纏萬貫的富豪,就一般的小康生活者而言,不是萬不得已需要顯擺一下,誰去吃那么貴的魚翅呢?動輒幾百元、上千元甚至數(shù)千元一杯,假若不是有求于己的實權者,或是揮金如土的富有者,誰能消費得起。
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很多官員以及圍繞這些官員轉悠的所求者,包括一部分吃魚翅有癮的富有者,恐怕吃魚翅就當百姓吃那些普通魚菜一樣成了家常便飯。
這就使魚翅問題上升到了一個比環(huán)保更為嚴峻的話題。
假若此種吃法以及此種現(xiàn)象任其發(fā)展下去,不僅造成環(huán)境惡劣、生物鏈失衡、物種滅絕,更將失去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人民公仆形象的認可和信任,吃掉的,不僅是魚翅,而是吃掉了黨政部門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吃掉中國良好的節(jié)儉美德,進而帶壞民風和社會風氣。
所以說,吃不吃魚翅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環(huán)保問題,而是涉及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
好在,人們從環(huán)保的角度已經(jīng)在號召廣大食客拒食這一奢侈品了,而且此前也已有部分人士受到了這種宣傳的感染,主動放棄這一“美食”。特別是“兩會”期間,與會者“拒食魚翅”的舉動,包括一些高檔酒店已經(jīng)宣稱放棄魚翅的銷售,這為各級干部及廣大公眾帶了一個好頭。
如果說,單從環(huán)保方面呼吁,即可解決這個社會頑疾,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但此間又有機構和專家跳出來反駁拒食之理由,這就給此場拒食運動的前途蒙上了陰影。
筆者并不反對鯊魚肉以及魚翅的產(chǎn)業(yè)開發(fā),但假如這種開發(fā)助長了不正之風,而這種不正之風有可能成為影響甚至斷送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一種構成因素,那就應該“網(wǎng)下留情”以及“口下留情”了。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國家不吃,別的國家照樣在吃,那是別的國家的事。總歸一條,即便我們國家確有擔心資源浪費之憂,但也得做一些限制性的規(guī)定。比如公務員以及準公務員們,就應該禁食,如同公檢法人員上班時禁酒一樣。
最起碼,也要有一些號令或勸諫之舉措,讓公眾首先是公務員們,從我做起,從本單位做起,以借此糾正攀比消費的不良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