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24孝新潮還是無聊?
2012年08月22日
“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支持單身父母再婚”……8月13日,由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等部門共同發布的新版24孝一面世便引發爭議。是與時俱進的新潮,還是空洞無聊的說教?
甲方
契合老齡時代的中國
這24條,說它好,是因為不是愚忠愚孝的訓教思維,不是沒有內容的空洞說教,而是觸及了很多現代人容易忽略的內容,在傳承中實現了創新。對于正在步入老齡化時代的中國來說,對于年輕人壓力很大的現實來說,這種提醒非常有必要。
這種行為標準,畢竟不是法律,它能夠起到的就是一種倡導、提醒的作用,不必要用一刀切的思路去挑剔——主觀上想要孝敬父母的人,能從中看到改進的地方,能參照找到一些自己行為的不足,就足夠了;至于有些內容因為你的特殊情況做不得,誰又會怪罪你、揪著不放呢? 普沙嶺
與傳統24孝相比,新24孝有傳承更有創新,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突出對老人的心理關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行為指向性。但新舊之間的變化只在形式,其內在的精神與道統一以貫之。法治社會,外在行為的規則約束逐漸取代了內在的精神自律,法律與道德的分野讓孝道很難再尋求法律保障。于是,一種規勸意義上的孝道行為標準,更有助于喚醒民間風尚。
傅達林
乙方
背離了現代子女的現實
在房子、教育、醫療的高壓大道上,有的是“低頭趕路”的匆忙,有的是近鄉情怯的慌張,有的是看淡未來的迷茫……“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親自給父母做飯”等要求,無疑奢侈而殘酷。別說“經常”,就是領著愛人、子女偶爾回家轉一轉——無償加班的勞資關系會“放行”嗎?單位的帶薪假肯“點頭”嗎?層層設卡的高速公路肯“優惠”嗎?在戶籍制度尚未及時轉身之際,“家”動輒就是千百公里外的一個港灣,路程輾轉、成本高企,如果城市的這頭不能讓我們的父母順利“進城”,而老家的那頭又不能以廣闊的發展空間吸引子女“返鄉”,那要想實現新24孝標準中的大多數條款,基本上仍是“難于上青天”。 鄧海建
盡心奉養父母是為孝,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個人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認識水平不同,對父母盡孝的方式理所當然會存在差異。新24孝標準出臺之后,很多網友都暗自對照,結果卻沒有一個人承認自己完全做到。但誰又能夠說,我們的網友都是不孝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