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人”泛濫帶來的困惑
2012年08月22日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歡樂的、是愉快的、是天真無邪的,更是無憂無慮的。在我的記憶中,童年除了上學和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就是無憂無慮的瘋玩。
現在的物質豐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玩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孩子卻很難找到屬于自己的童年了。打開電視,隨意變換幾個頻道,總能看到“神童”的身影,個個都是“小大人”模樣,衣著暴露,舞蹈前衛,話語成熟,完全找不到一絲本該屬于孩子的純真。
一些選秀節目中,只有四歲大的孩子,在舞臺上搔首弄姿,大秀肚皮舞。在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中,六歲的孩子深情專注、高唱情歌。一個個“小大人”們稚氣未脫,甚至牙都沒有換全,和主持人與評委交流起來就“成人味”十足,舉手投足間“星味”四射。點評嘉賓更是個個豎大拇指,連聲叫好:“這孩子了不得,這孩子真厲害!”,奇怪的是現場不管是主辦者還是觀眾,甚至是孩子的父母,大家在一片贊嘆聲中,竟然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兒童展示才藝沒有錯,如果讓孩子過早地成為成人的“娛樂工具”,這難道正常嗎?
前不久有報道說,在一次車展上竟然出現了“嫩模”,這些衣著前衛大膽的孩子平均年齡只有7歲,最小的孩子4歲。據說,如今“童模”正在迅速崛起,成為規模不小的產業鏈,一些父母帶著孩子不是求學,而是忙著四處“趕場”掙錢。擁有這樣孩子的父母或許感到無比榮幸,別的孩子的父母或許也會發出這樣的嘆息:“我們的孩子為什么不是這樣?”
在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眼球經濟”仿佛主宰著一切,本應是無憂無慮的童年也過早地成為商家炒作的“道具”,成人賺錢的工具。中國青年報調查中心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98.9%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社會存在過度消費兒童的情況,其中48%的人感覺這一情況“很嚴重”,76%的受訪者反對兒童參加商業活動。對此,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應當遵循“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等原則。兒童車模出現在以促銷為目的的車展上,很明顯沒有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沒有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有人說,如今出名要趁早,越早越好。一些家長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別人,彈鋼琴、學古箏,孩子就如家長手里的“陀螺”忙個不停。據說,一個6歲的小女孩參加拉丁舞大賽,得了第二名,領獎臺上,小女孩滿面笑容。過后父母訓斥孩子:“你為什么不知道哭呢,你為什么不懂得說感謝評委呢,你為什么不懂得和現場的觀眾打招呼互動一下呢,你……”
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兒童成人化”確實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家庭、學校、媒體等都需要共同來為孩子營造一個樂觀向上的、純真無邪的成長環境,還孩子一個健康陽光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