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能否嘗試“收回機制”
2012年08月23日
21日,山東省紅十字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在濟南召開,總結五年來我省紅十字會工作,選舉新一屆理事會,并審議通過了山東省紅十字事業2012-2016年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將健全捐贈款物查詢系統,進一步提高紅十字會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在慈善公信力不足、信息不夠透明的大氛圍下,在紅會需要重振士氣之時,各方有識之士,已經開始了尋求解決之道,唯有如此,紅會方可完成完美轉身,而慈善事業,亦才可能完成救贖。現在,各種建言獻策紛沓而至,如保持信息透明,讓公眾知道每一筆錢的來路去路;如加強監管,對“拔毛之徒”給予嚴懲等等。必須承認,這些建議,多是外國慈善事業的先進經驗,值得學習,亦值得借鑒。
但在當前我們的現實氛圍之下,短時間內要達到如此高度,其難度可想而知,觸碰到既得利益者不說,其程序復雜程度也往往難以預料,此情此境下,慈善事業改革注定會步履維艱。在這樣的現實之下,理應發現一條嶄新的現實可行的道路。而這,也有了現實的范本——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曾對援建綿陽紫荊民族中學被拆一事做出回應,港方將收回援建學校的200萬港元,并將其回撥到特區政府設立的四川重建基金。
透過這個現實案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慈善視角,即慈善理應是互動的,不應是“一條路走到底”,而應有一些反饋與補救機制。而香港收回捐款,正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慈善理念——收回機制。試想,假如我們的慈善也能有收回機制,對用處不透明的捐款、對賬目含糊其辭的捐款,公眾有權“收回”,那慈善事業還會如此不透明么?用收回機制去倒逼慈善事業的透明度、提振紅會的公信力、救贖慈善事業,應是值得一試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