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地域歧視嚴重嗎?
2012年08月23日
經常有人抱怨一些大城市排外現象嚴重。非常明顯的證據就是現在互聯網上出現了不少地域歧視語言,如上海本地的寬帶山論壇還發明了一個專門的名詞“硬盤”來指代外地人;某門戶網站甚至在其評論中提示“文明社會,從理性發帖開始。謝絕地域攻擊。”
不過在我看來,地域歧視可能被夸大了。一個非常直接的證據是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的人口規模都在迅猛增長。以備受外界質疑的上海為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市常住人口為2301.92萬,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共增加661.15萬人。這十年間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897.7萬人,與“五普”相比增加591.96萬人,其中外省市來滬常住人口占上海常住人口比重由“五普”的18.6%提高到39%。
這種外來人口激增的現象幾乎存在于任何一個大中城市。一方面說一個地方存在著嚴重的排外情緒,同時這個地方卻又存在著持續的外來人口增加,這個現象無論如何很難在邏輯上說得通。難道是這些外地人為了生活愿意放棄尊嚴而對居住地的各種歧視現象忍氣吞聲?
如果說為了生活而愿意放棄尊嚴,這是不是意味著在被歧視人的眼中,地域歧視所帶來的傷害并不大,是我們夸大了它的危害?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不過在我看來,更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在城市,尤其是在大城市里,地域歧視基本上很難成功推行。
為什么在大城市里很難推行地域歧視?第一個因素是因為大城市里的供給方很多。對方之所以要歧視你,有利可圖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誰愿意去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因為你不會說本地方言,無法得知一些產品和服務的具體信息,那么店家給你提供的服務中就會缺斤少兩,或者是漫天要價。但是在大城市里,這種現象很少發生,因為供給方太多了,而且現在絕大多數領域都是買方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誰會放著錢不掙而去歧視對方的地域?難道僅僅因為對方的普通話帶有地方口音就不做這筆生意?
第二個因素是地域歧視很難一致行動,這個原因也和供給方太多有關。如果一個市場只有一個供給者,它可以很容易通過壟斷實施地域歧視,但在市場經濟中,要把所有的供給方聯系起來,難度太大。奧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中解釋了因為協調成本的緣故,那些大集團為何無法一致行動。
由以上可知,在大城市里實施地域歧視的成本很高,基本無法實施。如果說上海有過地域歧視,只能說是在計劃經濟下成功實行過。這是因為計劃體系下的物品大都憑票供應,而且屬于賣方市場。當一個操外地口音者出現在商店里且沒有相應票證時,他不得不為之付出高價。
那為什么很多人還是認為一線城市公共服務并不針對非戶籍人口提供等地域歧視很嚴重?在我看來,這并非這些地方才有的地域歧視,而是屬于各個地方都存在的普遍現象。只不過那些中小城市里的外來人口較少,很少有人抱怨,而北上廣深聚集了諸多非戶籍人口,才使得這個現象被放大了。而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是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戶籍政策,和地域歧視無關。
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人認為一線城市的地域歧視很嚴重?心理學上的“群體極化”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當存在一個現象,而想法類似的人相互商討時,他們通常會以接受觀點中更為極端的看法而告終,這個過程就是群體極化。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這種過程更加簡單:那些自稱受過歧視的人在網絡上傳播自己的感受,而相同經歷的人的傳播,使得這個觀念被加強了———甚至那些從未受過歧視的人也認為自己被歧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