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回家讀書豈不是流放
2012年08月28日
又要開學了。各地外來務工人員子弟的上學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
去年6月,北京大規模關停打工子弟學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其后,北京市教委公布學生分流方案,承諾“不讓一個孩子失學”。一年過去,近日《新京報》就此展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500個有效調查樣本中,68名學生進入公辦學校,165名孩子離京返回原籍讀書,265名學生仍進入北京打工子弟學校,占總人數比例53%,另有兩名孩子暫未確定流向。
這項調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北京打工子弟學生眼下的處境。事實說明,能夠進入公辦學校的打工子弟畢竟是少數,超過一半的孩子仍不得不選擇進入打工子弟學校就讀。這也表明,要解決打工子弟學校不規范等問題,必須先解決孩子們的上學難問題。否則的話,有需求就有市場,打工子弟學校很難終結其歷史使命。
打工子弟學生上學難問題,在各地都很普遍,一直是家長的心頭之痛。在杭州,我家鐘點工的小孩自小在杭讀書,但一直以來,回戶籍所在地高考成為這個家庭一道難以逾越的關口。那天,她聽說只要夫妻辦理社保就可在杭高考,就激動地跑來詢問。結果,當然是令她失望了。在北京,有朋友因為小孩上學問題,不得不選擇夫妻兩地分居,一個帶著孩子回老家讀書,一個留守北京,苦待政策改變。外地在京打工的白領階層子女,尚且因一紙戶口或其他手續問題而難以進入公辦學校讀書,普通打工階層所面對的困難更是可想而知。
這不由得讓人尋思,倘若現有公辦教育資源不足以滿足打工子弟的上學需求,為何要強行關停打工子弟學校呢?如果對政策理念加以轉變,把這些打工子弟學校當作目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力量,是不是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
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其實并不愿意像候鳥一樣來回遷徙,而更希望能夠在打工所在地過上安穩日子。這樣的話,也才能夠為孩子的人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事實上,外來務工人員雖然都有個“老家”,可是隨著社會與人事變遷,那個家已變得越來越遙遠,甚至已經“回不去”了。尤其是,他們的子女可能就出生在打工所在地,童年就在城市郊區、小巷里度過。在這種情況下,讓孩子回原籍讀書,何嘗不是一種“流放”?
截至2011年,中國流動人口總量接近2.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每一個打工者都是這個國家的公民,他們的子女都擁有共同的國籍身份。讓這一數量龐大的人群永遠生活在“異鄉”,永遠難以摘除“外來打工者”的標簽,這是現行戶籍制度造成的不公。倘若他們的子女還不得不面臨相似的命運,一直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就讀、生活,這無疑將影響他們的人生,也將影響這個社會的未來。
是的,關心打工子弟的就學問題,就是在關注這個社會的未來。一個地方、一個國家對待每一個公民的態度,都是判斷這個社會是否正常運作、和諧發展的微觀指標。打工子弟的教育權不容漠視,因為他們就是你,他們就是我,他們都是這個國家不可或缺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