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所以公益發展?
2012年08月29日
作者:陸波,北京萬通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博士候選人。
最近幾年,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高歌猛進,舉世矚目。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公眾的捐贈熱情高漲,捐贈數字也屢創新高。看慣了中國三十年來經濟指標的一路走高,我們同樣認為捐贈數字將會水漲船高。人們似乎有足夠的理由,期待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大躍進。
然而,最近發生的兩件事情,引人深思。
一是,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今年6月28日發布的《2011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紅十字會接受社會捐贈降幅高達57.39%,而全國捐贈總量也低于2010年。盡管沒有官方的解釋,但地球人都知道,這是郭美美事件導致的信任危機。郭是一個20多歲的女孩兒,她自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并在網上公開炫耀奢華的生活。此事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形容為公益慈善界的地震亦不為過。表面上看來這是一件由炫富引起的網民集體質疑,實際上卻是長期以來我國官辦公益機構透明度不夠、管理不嚴所導致的必然結果。由于郭美美事件發生在去年六月底,所以不難推算,中國紅十字會去年下半年的捐贈收入少得可憐。那么今年呢?還未可知。
二是,今年7月21日北京遭受特大暴雨之后,市民對市政府號召捐款的反應。這場特大自然災害造成78人死亡,190萬人受災,經濟損失慘重。北京市民政局在網上發出捐款的號召,北京市也舉辦了幾次募款活動,然而捐贈者多為國有企事業單位,個人捐贈者寥寥。盡管具體數字未見公布,但從網絡、微博上的言論來看,公眾不僅沒有四年前救助汶川地震時的激情,反而表現出對慈善機構的運行機制、政府如何使用善款等方面的諸多質疑和極度不信任。
從這兩個事件中,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盡管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但并非同步地、自然地發生。如果政府不能做好該做的事情,如果公益機構不能給捐款人滿意的交待,那么公眾對此喪失信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總部位于英國的慈善援助基金會(Charities Aid Foundation)近日發布了2011年世界各國的捐助指數(World Giving Index)。該項調查向153個國家的15萬受訪者提出三個問題:在過去一個月里,你是否向慈善機構捐過錢?是否為任何組織做過志愿者?是否幫助過需要幫助的陌生人?調查者據此計算出每個國家的捐贈指數。結果令人頗感意外:人均GDP排名前20的國家只有5個進入這份榜單的前20位;有一半左右發展中國家,甚至窮國排名前20,如老撾、斯里蘭卡、尼日利亞、利比里亞、土庫曼斯坦、圭亞那等。中國在所有受訪國家中僅列第140位。這些數據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地區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水平、公眾的捐贈意愿與GDP的多少沒有必然聯系。
因此,我們不能坐等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從天而降,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那是經濟發展之后的必然結果,而是應該扎實做好公益慈善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一點一滴地培養公眾對公益慈善的信心和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