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式慈善你好意思不捐么?
2012年08月30日
慈善組織和商家推出的“捆綁式慈善”,最近有日益流行之勢。筆者就遇到過幾件:在一家星級酒店,房費中要自動收取幾十元的捐款,如果不想捐需要到柜臺辦理;在某知名快餐店,找零時要自動收取一元錢的捐款,如不想捐款的話要向店員索要……遇到這樣的事情,多數人都不會“自找麻煩”,因為捐款是“理所當然”,不捐款則會“麻煩”,還讓人覺得沒啥愛心。這樣的結果是:款是捐了,但心不甘情不愿,如鯁在喉。
或許,組織者的本意善良,無非是想激發民間慈善的活力,籌集更多善款幫助更多需要的人。但是,“捆綁式慈善”實在不算長久之計,甚至連權宜之計都算不上。要知道,一個炫富的郭美美就讓中國慈善事業的公信力受到“致命傷”,個別地方的慈善機構甚至顆粒無收,特別引發了人們對慈善組織與商業機構曖昧關系的詬病。如今,慈善組織的日子不好過,但與商業機構再次“攜手”推出類似“捆綁式慈善”,其害處更甚。
“捆綁式慈善”易引起消費端。捆綁捐款不取消功能,就會被收費,不去辦理,就自動捐款,這實質上是一種商業式的霸王條款。慈善事業的土壤是人們的利他意識,這就決定慈善事業不能像壟斷企業一樣,讓捐款也變得沒有選擇。當捐款變成一種脅迫和誘導,會進一步造成人們對中國式慈善的逆反心理,有悖自愿捐款的原則,即使捐款了,也不知道捐款去向,更別說誰去監督和管理。搞“捆綁式慈善”的組織都是帶有官方或半官方背景的慈善組織,這樣的不公平競爭加劇了慈善行業內部的不平等,壓縮了民間公益組織的生存空間。原本一些要給予民間公益組織的慈善資金,因為強募使得民間公益組織被擠出了慈善行業。長此以往,便會形成惡性循環:只要不強捐,誰還愿意掏腰包搞慈善,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同時,“捆綁式慈善”也讓中國慈善事業的操作更加迷霧重重,與商家“攜手”的慈善行為本身就值得懷疑,或許是拿消費者的錢為商家避稅、或許商家參與提取高額的管理費——這讓大家不愿再多去設想。提取高額管理費、郭美美事件、“捆綁式慈善”……一次次戲弄社會的愛心、一次次挑戰社會的道德底線,誰也不敢說哪次事件就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