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事業逐步走向多元化
2012-08-31
從官方公募基金會到企業基金會,從傳統的募捐渠道到應用多種網絡支付平臺,從單一的行政監督到全社會輿論監督,中國慈善組織、企業及個人在不斷探尋多元化的行善方式中正促使中國慈善體系日漸成熟。
記者在2012年中國(寧夏)黃河善谷慈善博覽會上發現,參展單位中除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傳統公募基金會,企業基金會、民間私募基金會或“官方+草根”基金會也為數不少,其募捐、資助方式等較傳統基金會也有所不同。
大型國有能源企業神華集團于2010年成立了神華公益基金會,2年來,項目涉及扶貧濟困、環境保護、助學助教等多領域,已累計捐贈逾10億元人民幣。
神華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翟日成說,神華集團成立基金會,是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探索企業慈善道路新模式,努力做到慈善效益最大化。
創立自有慈善項目或基金會的企業遠不止神華集團一家。以“金龍魚”品牌而聞名的益海嘉里食品銷售有限公司自2007年便開始探索慈善救助新模式,其中投入6700多萬元的“助學工程”項目,憑借其“造血式”功能成為中國頗具影響力的“慈善品牌”。
據益海嘉里人事部總監張建新介紹,“助學工程”不是簡單地投資、建校,而是更注重當地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企業不僅從學校選址、規劃、施工開始跟進,在學校建成后每年還會拿出一定資金用于教學、管理、改善環境。
張建新告訴記者,為了使捐助能夠更加符合企業及員工的意愿,益海嘉里現正在積極申請成立自己的基金會。“企業成立基金會是對公募基金的有益補充,多元化的慈善會更好地促進整個慈善事業的發展。”張建新說。
同樣是企業成立基金會,和神華、益海嘉里等企業不同,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則希望借助專業基金會的力量把慈善做得更有效率。
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不久前和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基金會。公司公共關系部部長鄧紹偉說,企業也嘗試過做自己的慈善項目,但發現不是很系統,社會效益也不是很明顯。
“我們希望借助專業基金會的力量,按照專業的模式去運作,讓慈善事業針對性更強,實現可持續發展。”他說。
近年來,草根公益慈善組織在中國慈善領域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有限的募捐渠道卻又往往使它們陷入資金短缺的尷尬處境。一些公募基金會開始通過與草根慈善組織合作來尋求雙贏。成立于2010年的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便是這種合作的成功例子。
該基金會項目總監姜瑩介紹,基金會的定位是“民間性”“資助型”“合作辦”和“全透明”,其中“民間性”和“合作辦”主要是因為基金會吸納了全國20多個有影響力的草根慈善組織,這樣一方面給了它們合法的公募資格,另一方面讓基金會有更多貼近百姓的項目源,吸納更多民間捐助。據了解,中華兒慈會2011年個人捐款占捐款總額的54%,在中國公募基金會中是最高的。
事實上,當前慈善多元化不僅表現為公益慈善組織籌辦方式、監督機制的多元化,慈善救濟的方式和內容以及善款募集渠道也日漸豐富。很多慈善組織都開通了網上支付平臺,為大眾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提供便捷。
姜瑩說,中華兒慈會已開通的募款方式不僅包括支付寶、財付通、易寶支付國內三大網絡支付平臺,而且在搜狐、騰訊、新浪等網站上也設有“微捐”渠道。
“慈善多元化將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新方向,因為慈善領域也需要競爭,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相互促進才能構建完善的慈善體系。”姜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