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北大與爆料者對簿公堂
2012年9月3日
自稱“中國經濟學第一人”的鄒恒甫教授,在微博上爆料“北大院長、教授和系主任奸淫餐廳服務員”,在互聯網上掀起一場軒然大波。昨日,北大正式宣布起訴鄒恒甫,以法律手段維護學校聲譽。筆者強烈支持以法律手段抵制謠言,這同時也是對法律和道德邊界做出劃分的一次嘗試。
鄒教授“爆料”之初,似乎言之鑿鑿,很多人都驚呼堂堂高校變成“淫窩”,以至于北大發布澄清公告也被網友普遍懷疑。但事實的進一步發展,卻令人大跌眼鏡。爆料有“爆”卻無“料”,但北大的名譽確實已經受到切實的損害。在沒有實質性證據的情況下,北大在微博上已然被打上了一個腐敗和淫亂的烙印,不僅學校聲譽和教師群體形象會受到負面評價,而且北大某餐廳無辜員工們也被殃及。
在很多人印象中,經濟學是社會科學中比較理性的學科,講究社會調查的研究方法,注重邏輯和實證,經濟學者在公開場合的表達也都很嚴謹。但鄒恒甫在微博上稱,“這是我說話的策略,我說話向來是喜歡夸大,這是我的一貫風格”。這令諸多關注此事的網友失望。因為知識精英所處的社會階層較高,我們有理由對鄒教授抱著對普通人更高的期待。
在傳統媒體之外,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輿論場,意見領袖成為很多公共事件的主導。由于不受傳統輿論平臺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限制,他們中一些人對于社會的不滿、宣泄的情緒以及傳播的謠言都會在網絡上被成倍地放大,個人偏見和不理性、不負責任的言論也會在群體的推波助瀾中對某些對象造成傷害。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自媒體作為一個新的傳播平臺,影響力的能量正在逐步被認識,游戲規則也應該重新構建。
名譽侵權案件在互聯網上的發展,目前呈現出擴大化的趨勢,但現行的法律救濟渠道卻又比較有限。《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互聯網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基本上都制定在有微博之前,對于透過微博實施的造謠、誹謗等侵權行為,如何取證、保全、鑒定、認證以及采用何種判定標準,都存在著不太完善之處,以至于一些不熟悉自媒體的法官不敢針對這種新型案件作出裁判,很多微博名譽侵權案件在立案階段就擱淺,違法行為也得不到法律的懲罰。
北大對鄒恒甫提起訴訟,是用法律武器向微博侵權宣戰,是非曲直,雙方將用證據論戰,到底是北大藏污納垢,還是鄒恒甫夾帶私貨,公眾也期待著法院對于這樁公案有公正的判決。但愿該案的訴訟,能成為微博侵權糾紛的又一標桿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