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多地高校規定學生獨立報到
2012-09-05

 多地高校規定學生獨立報到

2012年9月5日    來源:新華網

  為培養學生還是為省心省力?——多地高校規定學生獨立報到引關注

  全國高校陸續開學,今年許多高校不約而同地定了一項規定:獨立報到。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在校內拉起警戒線,讓家長“遠觀”;天津大學為家長們準備了帳篷;上海大學不再在火車站設校車……不少人贊同這些做法,也有人質疑:高校究竟是想培養學生獨立還是為了省心省力?

  家長被攔警戒線外

  9月1日,同濟大學新生報到,校內一條警戒線把家長擋在遠處,個別家長試圖“越線”,被保安勸回。一位來自安徽的郭姓家長對記者說:“反正也沒事,待在遠處看看也好。”清華大學今年也首設警戒線,家長一律只能在線外目送孩子帶著材料獨自登記入學。  

  “新生獨立報到”成了全國眾多高校新學期的第一條規定。上海師范大學用親切的口吻寫道:“親愛的家長,把呵護藏在心底,我們自己能行!”中國藥科大學新生報到的體育館路口寫道“家長請走這邊”,根據規定,家長只能到二樓的觀眾席靜靜等候,而與孩子遙遙相望;河南大學招辦則在微博上風趣地說:“嚴重鼓勵新生自行獨立報到!”

  復旦大學2012級新生龔蓮娜報到前一天由父母“護送”到上海,一起打掃宿舍、逛校園。但登記入學時,龔蓮娜便獨自前往。“學校輔導員之前給我們發了郵件,鼓勵我們獨自報到。”

  記者采訪發現,獨立報到的規定催生出“組團報到”。復旦大學曾詩曉、張佩柔、王露霖、蔣鵬飛等4位新生都來自重慶,開學前通過QQ認識,得知學校鼓勵獨立報到,便相約結伴而行。

  王露霖說,此前一直很糾結,父母一起來吧,車票、住宿開銷很大;父母不來吧,東西真的太多了,一個女生實在拿不動。不過現在組團的話,問題就解決了。“其實上大學第一步就要從獨立報到做起。”曾詩曉說。

  校方:為培養孩子獨立,學校要做的反而更多

  上海大學也規定,原本在火車站接新生的校車改在學校地鐵站等交通樞紐引發爭議。有人認為,培養學生獨立是借口,關鍵學校想省心省力。

  對此,上海大學學工辦副主任孟祥棟說,學校經深思熟慮,認為培養學生獨立性必須要邁出有實質性一步。上海大學團委書記胡大偉介紹,開學后,校團委將選拔部分新生赴井岡山實踐鍛煉,選拔的一個“硬指標”就是獨立報到。

  記者采訪發現,各大高校并非拒家長于門外,而是希望家長不要插手學生的報到流程。

  復旦大學還特意舉辦了新生家長座談會,傳遞學校對于獨立人格培養與人文精神關懷的理念。新生輔導員李琬說,學校在新生報到時有一個“班牌留影”的環節,很多家長都爭先和孩子一起拍照。“看到他們的笑容和淚花,很能理解他們的心情,這是一個多么彌足珍貴的時刻。”

  重慶大學黨委副書記肖鐵巖在微博上說:“雖然接待家長給學校帶來食宿交通等方面的很大壓力,但我個人對于家長借送孩子的機會到孩子將生活4年的學??纯慈员硎局孕臍g迎。不過,有同事提出,今年是否能勸阻家長代替新生辦理入學手續。我很贊同。”

  上海師范大學學工部副部長張益則表示,學校安排了志愿者,相信新生能做到獨立報到,這樣遠比家長東打聽西詢問要更有秩序。

  “為了培養孩子獨立,學校要做的反而更多,但這些都是早晚要面對的。”孟祥棟說。

  上海大學在火車站到地鐵站沿線站點都派駐了志愿者指引,并在網上發布“新生報到交通地圖”;同濟大學在新生報到當天發布啟用校園手機客戶端“微同濟”,將新生指南、選課講座、外賣訂餐等信息“一網打盡”;天津大學今年購置了200頂愛心帳篷,在學校新體育館籃球場地上為有需要的學生家長免費提供住宿、洗浴、飲用水、空調等基本生活設施。

  “警戒線”打破傳統教育邏輯

  然而,學校的這些做法是否真的能達到預想的目的?復旦大學新生張佩柔坦言,如果學生從小對父母過于依賴,獨立報到的作用有限,辦手續先后仍是父母包辦一切;但如果學生有一定獨立能力,或許父母真的就會選擇不送孩子。

  一張母親在兒子宿舍熟睡的照片在網上引起熱議:來自陜西的母親,在孩子宿舍內的地板上睡著了。而她的旁邊,是早已鋪好的床鋪。不少網友認為,如果今后這樣的場景少了,才說明孩子真的獨立了。還有網友甚至看到碩士研究生報名還有家長陪同。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桑標說,當代青少年缺乏獨立是從小養成的,很多孩子足不出戶,只管讀書,一直到高考填志愿都是家長“代勞”,開學送孩子便像“慣性”延續下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校培養的不是“人”,而是“分數”,20歲的孩子可以有30歲成人的數學水平,但往往沒有15歲孩子的獨立能力。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認為,“警戒線問題”之所以廣受關注,是因為它打破了一條傳統邏輯:父母操心孩子讀書、考試、升學、就業、買房、結婚、生子。“這本身就是個畸形的培養方式,但一旦成型后,突然某環節不用父母操心了,各方都不適應了”。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